张培刚1913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的贫困山村,他从小就立志发奋读书,探索富国强民、振兴中华的道路。针对当时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张培刚提出了振兴中部的 “牛肚子理论”,今天,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正是“牛肚子理论”。他不断突破自我,85岁高龄还担任博士生导师,汲取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为发展经济学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1913年生,湖北省红安县人。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哲学家和经济观察家,世界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和奠基人。
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农业与工业现代化》《新发展经济学》等。
2011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98岁。

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

1934-1941年,在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经济系学习。

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教授。

1948年,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及研究员。

1949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教授,兼任武汉大学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

1950年,被任命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华中工学院规划委员兼办公室主任。

1957年,任华中工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1979年,任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8年,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4一2011年,任华中理工大学(后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任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98岁。

  • 著作
  • 论文
序号 著作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备注
1. 《清苑的农家经济》 商务印书馆 1936年
2. 《广西粮食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38年
3. 《渐江省粮食之运销》 商务印书馆 1940年
4. 《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英文版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 1949年 1969年美国再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基西哥出版。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初版, 1988年再版; 2002年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再版, 2012年中信出版社重印再版, 2013年《农业与工业化》中文版由武汉大学作为校友优秀作品再版。
5. 《政治经济学辞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6.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7. 《微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合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8. 《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9. 《新发展经济学》(主撰)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999年修订再版
10. 《张培刚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11.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12. 《发展经济学教程》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007年修订再版
13. 《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作为上卷与《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又收选于“中国文库”第四辑,作为“新中国60周年”哲学社会科学类名著重印出版。
14. 《20世纪中国粮食经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5. 《发展经济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6. 《张培刚经济文选》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年
论文名称 研究方向 发表时间
民国23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农村经济 1935年夏
近年来的灾荒 农村经济 1935年4月
我国合作社的现况 农村经济 1935年4月
保定的土地与农业劳动 农村经济 1935年11月
中国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农村经济 1936年3月
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 农村经济 1936年春
中国农业经济的新动向 农村经济 1937年4月
沦陷区的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1939年8月
亚洲及远东地区的土地利用 农村经济 1948年
渐江粮食消费的一个特殊习惯 粮食问题 1936年11月
论我国粮食盈亏的估计方法 粮食问题 1937年夏
论战时粮食统制 粮食问题 1938年
抗战期中我国粮食问题的探讨 粮食问题 1938年12月
亚洲及远东地区的粮食与农业 粮食问题 1949年
一年来农村金融的调剂工作 货币与金融 1935年3月
法国货市贬值的问题 货币与金融 1935年6月
汇兑干涉之研究 货币与金融 1935年11月
通货膨服下的农业和农民 货币与金融 1947年2月
第三条路走得通吗?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1935年2月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1945年10月
对“工业”和“农业”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深层次探讨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1945年12月
关于“厂商均衡理论”的一个评注 经济学说评论 1943年5月
论“正统学派”对于经济学的新看法 经济学说评论 1946年7月
论经济学上两大准则——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说评论 1947年5月
从“新经济学”谈到凯恩斯和马克思 经济学说评论 1948年6月
我国农村调查之困难及其补救 农村调查方法 1934年11月
论农村调查的方法——拣样调查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农村调查方法 1936年1月
论农家记帐调查法 农村调查方法 1937年6月
农村调查与资料整理 农村调查方法 1937年9月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
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探讨社会主义经营管理问题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
浅谈宏观控制及其与微观摘活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借鉴和利用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7年
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8年
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98年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000年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概述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3年
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89年
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89年
对“工业化”定义的重新表述和进一步探讨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关于工业化“起步”或经济“起飞”问题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区别和联系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智力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外贸、外资与经济发展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0年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衣业对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作用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农产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由来和展望——关于我的《发展经济学通论》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1年
计划与市场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2年
新贸易理论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5年
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5年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论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5年        
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6年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6年
“牛肚子理论”——简释中部崛起的理论基础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1997年
理解中国,需十分谨慎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2001年
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2002年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经济学说 1981年
熊彼特经济理论 熊彼特经济学说 1986年
创新理论的现实意义——对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介绍和评论 熊彼特经济学说 1991年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译本序言 熊彼特经济学说 1991年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译本改写序言 熊彼特经济学说 1996年
日本物资流通管理教育考察观感谢 管理学科 1980年
美国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特点——兼谈改革我国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议 管理学科 1982年
企业管理和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管理学科 1990年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1947年 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
2009年 当选“功勋湖北人物”
2009年 当选“新中国最有影响的100名经济学家”
2010年 当选湖北省首届“荊楚社科名家”
2011年 被授子“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