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留在心头的音容——忆张培刚先生

省社科院前院长夏振坤:“他为‘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中部崛起的理论,最初就是从培刚‘牛肚子理论’里来的。”昨日上午,83岁高龄的省社科院前院长夏振坤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张培刚先生长达58年的深厚友谊,并透露了张老成名作《农业与工业化》一书国内版出版始末。

1953年,受命组建华农农业经济系的夏振坤找到当时已经声名在外的张培刚,希望他能出任农经系主任,“这是我和张培刚的第一次接触,没想到从此我们结下了58年的友情”。渴望找到平台恢复学术研究的张培刚欣然应允。可惜的是,还未等他赴任,肃反运动开始,农业经济学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学科,组建农经系的梦想破灭。

1984年,夏振坤成为张培刚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一书在国内重新出版的主要审核者。“刚刚改革开放,有些人脑筋转过来还需要一个过程。”夏振坤回忆,当时就有人说,该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从西方经济学出发,是在美国得过奖的,不太赞成出版。“当时我负责审核,一看就说,这理论正是我们需要的啊。”夏振坤在审查意见中建议出版。《农业与工业化》的重新出版,震惊了整个中国经济学界。

1987年7月,就湖北战略将叫什么战略的问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开会,讨论半天,大家一致认为:“干脆叫中部崛起。”此后,夏振坤就此和张培刚先生交流,后者十分赞成。张老随口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文革”时放牛,有一次牛陷进淤泥里出不来,拉头、扯尾、搬腿,牛还是出不来,后来来了几个农民,用竹竿托起牛肚子,牛才出来。次年,在青岛召开的一次经济会议上,这个故事再度被提起,被称之为“牛肚子理论”,这就是“中部崛起”的理论依据。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我们不会忘记他”

“张培刚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将近60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怀有深厚的情怀。我们不会忘记他。”华科大校长李培根回忆起张老在学校初创时的往事时,数度哽咽。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则说,5年前他出差途经武汉,到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张老时,竟然看到病床的一半放的全是书,“他说要写农业国工业化的续册,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动不已”。

 姨侄叶虎与张老亲如父子:“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和姨父共同生活了20多年,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影响了我的一生。”在送别张培刚先生的追悼仪式上,他的姨侄叶虎数次哽咽,难以自持。

得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时,叶虎正在台湾出差。“我什么都没想,赶紧去买最早一班飞机票赶回来。”

叶虎的母亲谭冰心女士是张培刚先生的妻妹,她红着眼圈告诉记者,叶虎从小在张家长大,和张先生的感情亲若父子。“因为当时我在郑州工作,孩子出生40天就被姥姥带回武汉,住在张先生家。张先生喜欢得不得了。”这一住就是20年。“虽然他们不是亲生父子,但感情就像亲生父子一样好。”谭冰心说。

在回汉的飞机上,叶虎的耳机里循环播放的一直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听着听着,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他说,姨父对自己的影响不能用有形的价值来衡量,也无法用言语描述。“我以前一直都说不清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现在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他在我心里,就是一个英雄”。

 老友用DV留下最后的记忆:“他为人非常好”

追悼会现场,一位老太太用DV认真地拍下整个仪式过程。人多的时候,她甚至踮起脚尖将机器举过头顶。“张先生去世我去灵堂祭拜的时候,就带上了这个东西,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留下和张先生有关的回忆。”她说。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张悟铭,1946年与张老相识。“那时候他从哈佛来到武大,我是武大化学系的大一学生,与张先生的堂妹是室友。”她说,那时一群年轻人经常去找张培刚,众人坐马车到汉口玩,“他为人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