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侧记

图为:亲友、弟子送别张培刚

昨日的武昌殡仪馆天元厅,泪雨纷飞。

只有一个人,依然一脸孩子般灿烂的笑容,静静注视着面前的人们:他们含泪,手捧白菊,鞠躬,甚至跪拜。

他,就是一代宗师张培刚。多少人为他曾经的光环啧啧称奇:发展经济学奠基人、著名的“哈佛三剑客”之一、武汉大学历史上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三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大卫·威尔士”奖的中国人……而又有多少人,因他所遭受的数十载风雨坎坷唏嘘不已。

而98岁的张老,将这一切化进至真至纯的笑容里,化进“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要有所作为”的人生哲学里。

  悼念,从各地纷至沓来

亲朋好友来了,昔日同窗、同事来了,弟子们来了,华科大的同学们来了……清晨7时许,天元厅前就挤满等待悼念的人们。许多白发老人步履蹒跚,也坚持前来送张老最后一程。

张老的姨侄叶虎第一时间从台湾飞到了武汉。从出生一个多月起,他就与张老夫妇共同生活了20多年,一直被张老视如己出。“姨父一家都对我特别好,感情很深。”他哽咽着说。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第一个发布张老去世的消息,昨日他也出现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他本科先读动力工程系,后毅然选择转行,师从张培刚。他回忆,读研期间,张老的所有课程都使用全英文教材,“在1990年代初,这一做法可以说是开创先河,为我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怀念,一切尽在泪水中

在张老灵柩两侧,八名“张家军”白衣黑裤,为恩师启程护航。看着安睡在鲜花翠柏间的张老,博二学生王萱忍不住别过头去拭泪,令记者不忍打扰。

武汉大学化学系退休教授、83岁的张悟铭老人,一直手拿DV,记录下现场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老人回忆,她与张培刚相识于1946年,当时,张培刚才从国外回来任教,而她和张培刚的远房堂妹刚进武大读书。“我们都爱去张先生那里玩,每逢周末,他还经常带我们坐马车去汉口玩。张先生人品好,为人也非常好。”说着说着,张悟铭红了眼圈。“下面,请各位向张先生遗体告别。”主持人话音刚落,寂静的大厅里,人们挪动着脚步,来到张老遗体前,强忍着悲痛,鞠躬、鞠躬、再鞠躬。

当先生的灵柩被缓缓推走,张老的妻子、女儿痛哭着抚摸灵柩,久久不愿放开。而身后的亲友、弟子和吊唁的人群,也哭声一片……

  “哈佛剑客”比邻相卧青山翠柏间

楚天都市报讯 九峰山寿安林苑,张培刚先生长眠于此。他的身旁,是法学泰斗韩德培先生的墓地。

1940年代早期,张培刚、韩德培、吴于廑漂洋过海,求学哈佛。负笈期间,三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翘楚,时人称之为“哈佛三剑客”。

记者看到,两位先生的墓地雕塑均采用了翻开的书籍样式。韩德培先生的墓碑上写着:“法学泰斗,一代宗师;德厚流光,昭年千古。”张培刚先生的墓志铭则引用他本人的名言:“立志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式地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可行途径。”

两位“剑客”比邻而卧,如泉下有知,可以再续哈佛前缘了!

记者陈博雷 通讯员李剑华

  老中青三代弟子追忆张培刚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徐啸寒

昨日下午,张培刚追思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报告厅举行。他的弟子们深情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同时表示要接过先生的接力棒,为发展经济学作出贡献。

88岁的孙鸿敞教授来了。1946年,他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适逢张培刚从美国回国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1948年暑假,他回南通探望母亲,途径上海时,拜访了刚调到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工作的张培刚,“我不记得当时和老师说了些什么,只觉得为有他这样的老师感到无比骄傲。”半年后,醉心学术的张培刚辞去风光的“国际官员”职务,回到武汉大学继续当起了老师。

中山大学副校长喻世友,提到恩师时连用了五个“愧对老师”,表达自己没能继承老师发展经济学的遗憾和惭愧,“老师有个习惯,每次见面都要问学生们最近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一直觉得很惭愧,当年老师将我留在身边当助手的时候,对我抱有很大希望……”

23日获悉恩师去世,24日一早便从北京赶到武汉,几天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仍难以接受恩师离去的噩耗,“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他当年回国的原因。他在美国读书时,觉得中国各方面的国际地位都比较低,总想做出一番学术成就来,证明中国学者也是世界一流的。”“老师的离去,让我们这些弟子感到压力很大。”李佐军说,“我们要更加努力,把老师的学术思想、勤劳苦干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