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俊杰:李先念在新四军第五师的教育实践初探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李先念同志,在创建和领导新四军第五师的战斗历程中,先后创办随营军事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并兼任校长,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在短短五个春秋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抗战急需人才,留下了宝贵教育经验,丰富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军事思想,为我党我军理论宝库中增添了一份珍贵财富。这些经验对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就其中部分经验及其中对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正确把握“盘枪”与“盘人”的关系,把兴办军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1940年1月,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挺进纵队孤悬敌后,一时还不能与八路军、新四军其它兄弟部队取得地域上的联系,而其同时又是属于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的特点,及时指示挺进纵队;必须努力扩大自己,务求扩大到四万人枪。李先念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执行了这一指示,明确提出:我们在边区的任务有两项,一项是盘枪,一项是盘人。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抓住了建立革命武装中武器同人这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本因素,概括了军事同教育的辩证关系。他创办军事学校,就是将“盘枪”与“盘人”紧密糅合在一起的一项重大举措。李先念在1941年7月所著的《地方武装的成就与不够》一文,虽是论述地方武装发展情况的,但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把创办军校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的思想基础。

李先念在文章中总结了鄂豫边区各地领导地方武装经验教训,指出:“革命斗争中,武装是决定问题的一个斗争形式”“对于开创根据地与巩固根据地,有极伟大的意义”“军事政治教育……是地方部队能以顽强的坚持一块地区斗争的决定前提之一”“边区要扩大与巩固半正规性地方武装,要组织广大而强大的自卫军与民兵,极中心的一个问题,干部问题。如果没有大量有民族气节的骨干,哪怕设有很好的计划,是三加二减五等于零的……目前解决干部的办法,一方面大胆的运用地方上有魄力的、有威信的、民族意识顽强的分子作为骨干,一方面各县送大批学生到抗大受训,毕业后仍回当地作为领导地方武装的骨干。”以上论述,集中到一点就是:抗战需要有民族意识顽强分子作骨干的抗日武装,需要培养这样的骨干分子的军事学校;这是扩大与巩固抗日武装的“极中心的一个问题”,是坚持根据地“斗争的决定前提之一”,必须把创办军事学校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为了抓好这一重要战略任务,将军事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共产党手中,李先念不仅先后亲自兼任纵队随营军校和抗大十分校的校长(并兼任十分校政委),而且物色了一批懂军事、知教育、明全局、身经百战、忠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高级干部组成军校的领导班子。具体负责领导学校工作的首长,就是纵队参谋长刘少卿。抗大十分校先后的副政委黄春庭、郑绍文,副校长肖远久、杨焕民等,都是五师旅级以上的高级干部;教育长邝林(后任十分校副政委)、政治部主任余潜、训练部长张水泉等也都具有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这样的领导结构,对于随营军校、抗大十分校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坚持在敌后战争环境中办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在各旅、军分区创办教导队后,五师规定“各旅军分区首长科长应亲自担任各种重要课程”教员,参与教育教学的具体领导。

为了抓好兴办军事教育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李先念以革命家、军事家的伟大气魄,在漫天烽火中,面对日寇的“蚕食”“扫荡”此起彼伏,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挑衅接连不断的严峻形势,没有把武装斗争同兴办教育对立起来,而是把为五师和边区培养干部兴办教育,作为支持抗战必不可少的一环加以重视,站在驾驭全局的高度,为边区的军事建设和政治斗争运筹帷幄。在国民党第五战区借口反攻日寇,向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的时刻,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他果断地作出了将随营军校改为抗大十分校的决定。1942年2月抗大十分校正式开学时,他以《我们的大学》为题发表的贺词中,预言抗大十分校“将是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豫鄂边民族英雄的摇篮”。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显示了把兴办军校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的远见卓识。

二、坚持为抗战服务的方向,贯彻从实际出发办教育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党和毛泽东总是从战争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战时需要和适应农村环境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李先念在教育实践中,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从边区实际出发办学等重人问题上,始终坚持为抗战服务的方向,为抗战培养人才。他在以校长名义签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招生简章》中,提出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忠于民族国家能胜任地方或军队中的军政工作的干部”。在《我们的大学》中,更明确提出抗大十分校“将是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豫鄂边英雄儿女的‘萃英堂’,新中国的‘育才院’”。为了从边区的实际出发办学,在招生对象、学制教材等问题上,李先念没有因袭传统的模式,而是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这一最大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新的路子,解决了在战争环境下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

在鄂豫边区,红军干部数量极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鄂豫边区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发展很快,军事、政治干部的成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赶不上形势的发展。李先念从这一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地多渠道吸收人才,大力培养军政干部。首先是敞开军校校门,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吸收边区周围的知识青年。在五师《关于创办抗大十分校的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创办该校必须“大量吸收部队外知识分子青年”,因为“边区周围在敌、伪、顽奴化压迫下的青年不下十万,边区内埋没的人才也为数极多,他们极希望能受抗战教育,而后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事业”。“所以帮助这些青年实现他们的志愿是目前极重要的工作。”抗大十分校经过多方面努力,先后从边区外共招收知识青年400余人,为边区和五师的干部建设,增添了新的血液。其次是教育“各部队应根据培植人才的远大眼光出发有计划的挑选干部到抗大受训”,强调“对培养干部工作任何的消极怠工都是对革命的犯罪”,力争每期招生任务的完成。再次是从民族解放战争的利益出发,正确对待部队中的“特种”成分,坚信抗大十分校这座革命大熔炉能冶炼人的灵魂,改造人的思想,大胆从俘虏来的顽军连排尉官中选招学员160余人,放手消化异己,扩大我军干部队伍。

在战争期间,边区形势紧张,即是干部需要紧迫,为了快出人才而且出好人才,学员在校学习时间必须相应紧缩。李先念从这一实际出发,缩短学制,提倡速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张少而精。他在抗大十分校的《招生简章》中,规定每期学习时间为“八个月到一年”,学习课程分为文化政治与军事两大类共12门学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抗战的急需内容教好,确保学员素质,李先念主张在教育内容上要因部队制宜:“在军事教育方面,地方上的军队,多多强调游击战术中的巧妙作战……正规战术次之正规军方面多多着重于正规的战术教育……同样的不放松游击战术的教育,但是可以次之”。在政治教育方面,主张“在散漫的地方武装中,有时(应)重如(于)军事教育”。由于上述从实际出发一系列措施的积极实施,抗大十分校虽办学不到4年,但能招收学员5期,培养军政干部各种专业人员5000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五师和边区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要求。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李先念在兴办军事教育的实践中,一贯坚持实践观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努力提高军校的教育质量,提高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素质。他在抗大十分校第三期毕业训话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认真学好理论,强调革命军人不仅要学会掌握军事本领,尤其要善于政治斗争,“不但会打(仗),还会讲道理”,这就必须“从革命道理上去学习”,只有“从理论上了解了事业的伟大”,才会有“头可断,真理不可丢”的美德,才能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最大的坚定性和气节”。第二,既要学懂理论,也要善于运用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而且还要学会每一件事发生后,想恰当的办法解决,解决得使人心悦溅服”。

在李先念上述思想指导下,新四军第五师发布的《关于创办抗大十分校的工作》《关于创办教导队问题》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贯彻,具体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为了使教学内容切合实际,力争学员“能运用原则而不是背诵教条”,“真正了解,能自由灵活运用,创造性地提出向学员进行情况教育”既注意让学员了解敌、友、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也注意让我学员丁解边区的战斗经验和政治斗争经验,并强调“情况教育须贯彻于每一课程、每一节目之中”。为了提高情况教育的质量,五师首先强调司令部和政治部要主动为军校提供条件,“必须经常将部队状况,检查总结等等供给学校”,并邀请军校干部、教员参加一些可以参加的会议,了解部队情况;其次要求“学校干部定期访查参观部队工作,以了解部队状况”,并“应有计划地调查学员毕业后,在工作中思想意识军政工作各方面之表现”,进行跟踪调查,以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在教学方法上还注意两个结合:一是学习军事理论和适当担负一定战备任务结合,在实战中学习提高。在白兆山保卫战中,五师曾调抗大十分校第一期四队学员配合主力部队坚守太平寨一线阵地,进行实战锻炼,该队学员以一队之兵力,抗击两个团以上的顽军,先后打退顽军10次的进攻,胜利地完成牵制顽军的任务。有时军校遭到敌伪袭击时,军校领导立即抓住战机,发挥学员熟悉地形的优势,运用学习的军事知识,根据敌情,或巧妙地跳出敌人包围圈,避开敌人,向安全地带转移;或集中学员中的枪榴弹手,占领制高点,杀伤一定数量的敌人后,胜利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课堂学习政治文化与组织各种实习活动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如组织讲演比赛、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参加俱乐部工作实习、撰写所在连队工作情况的报告,使学员对所学知识真正彻底理解,并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先念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实践中,由于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学员学到了抗战急需的一些真才实学,从而提高了军校学员的素质。这一深刻的实践证明:任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都只有通过每个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变成培养人才的物质力量,在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正需要这种扎扎实实、真抓实于的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增强提高素质教育的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