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角带动传播学范式创新

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回溯人类几千年的城市文明史,构建以“传播”为核心的城市研究视角,将有助于传播学研究范式创新。“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如何与城市各个方面进行互动的?围绕城市传播研究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传播与城市互动共生

目前,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空间状态为研究人与传播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语境。苏州大学教授陈霖表示,传播是内置于城市中的多维信息的引力场。传播参与城市的构成,“传播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互动的、共生的、构成性的关系”。陈霖认为,信息的交换、分配、流动和扩散构成了城市的活力。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玮表示,当前的城市不能被理解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与静态容器,而是交织了多重关系的流动空间。传播形态经历了从报纸到网络的巨大更迭,伴随“媒体—城市”复合体出现,城市成为全球化网络的重要节点。

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袁艳看来,在都市环境里,人群对媒介依赖性更强。此时,城市对于媒介传播研究就变得更加重要。“从传播学空间转向范式来讲,应该把人对媒介的使用当作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媒介以及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已经嵌入城市的各种环境和基础设施中。”她举例,比如街头艺术、户外广告、城市建筑以及各种传媒产业机构的存在,这些本身就是城市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关注城市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面临的可持续性问题,关乎环境、健康、精神、新媒介技术、政治、文化等各领域。

陈霖表示,一方面,要建构新型的适合于我们自身实践的城市传播理论;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中不同的领域如建筑、艺术、文学、政治等,也在进行传播学视角的研究。他认为,公共交往、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城市认同、城市的媒介化存在等,应成为城市传播学研究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此外,彼得斯在其著作《交流的无奈》中所强调的“基础设施”系统,如道路、景观、建筑、地铁等物化的存在,也应进入城市传播研究的视野。

“从城市和人存在的状况出发,城市与传播的关系体现在三个维度:城市的信息传递,城市的社会交往,城市文化、精神和价值意义的分享。”孙玮认为,中国城市传播未来有三大重点研究方向。首先,需要延续“可沟通城市”的理念,进一步深入并扩展新媒介背景下中国城市传播状况的调查和评估,从跨数据平台和信息可视化角度,来考察城市传播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其次,以中介化实践为理论视角,重新透视中国城市媒介史。最后,在媒介哲学的层面,研究新技术、城市空间及其交往与认知等。

  与其他学科的城市研究形成对话

城市传播研究在传播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孙玮看来,城市传播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的传播学提供一个新的视域,另一方面使我们对于传播、媒介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孙玮告诉记者,“城市传播要打破原有的研究范式,立足于本土场景和传播实践,推进研究的本土化,努力创建自主的传播学术话语和体系。此外,城市传播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城市研究形成对话,体现出传播视角中城市研究的特殊价值和贡献。”

“将城市与媒介互为一体的关系揭示出来,使城市传播研究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袁艳表示,城市与媒介相互一体的关系开启了理解当今城市空间革新的渠道,通过对各种媒介现象的观察,才能够深刻理解城市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城市在人类生存空间中的地位提升,不深入到媒介现象中就无法把握城市空间的特质,以及人类在城市空间中发生的各类改变。将城市看作“超媒体”,意味着城市不再是一种基于人口密度和数量,与乡村相对的地理概念。城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生活方式。

错综复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传播现象,亟须得到学理上的回应。陈霖表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问题在其最基本的层面,不过是古老问题的回响和复现,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传播研究既是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城市的新视角,也是对传统研究的再发现和再继承。“比如,城市传播研究从过于强调功能意义上的传播学,转向更具建构意义的传播学,并且从当代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资源,跨越更多的学科边界,从而更具综合性、渗透性。”陈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