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本主义视角下的新媒介文学研究——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谷鹏飞教授

当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正在向文学场的中心移动,新媒介文学与文艺现象成为文学界关注较多的两个话题。新文本主义视角下新媒介文学的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是怎样的?“新文本主义”对新媒介文学的创作又有何启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谷鹏飞教授。

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再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文本主义”是通过突出文本的再生产与流传演布要素来扩展文本的原初意涵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是一种文本的再生产吗?

谷鹏飞:新文本主义作为一种强调文本之外的“非文本”因素对于文本意义具有重要建构作用的文学理论,与网络文学或新媒介文学,在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从作家的角度讲,新文本主义强调作家的混杂性(Hybrid),通过引入读者、编辑、批评家等经典文学理论所言的“非作家”要素,参与作品的创造,建构一个“共同作者”(co-author),来祛除传统意义上作家的主体性与原创性。而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其作为文学创造的“作家”,也不再限于传统文学意义上作为文学创造主体性的单纯“作家”,而是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创造或再创造的作家、读者、批评家等诸多文学活动主体。

其二,从作品的角度讲,新文本主义认同原作品之外的读者评点、编辑校改、翻译创造、专业评价、美工设计等“非文本”因素为作品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而使作品成为一个开放的结构。而网络文学或新媒介文学,同样重视“作品”之外的非文本因素,认为这些因素也是作品的内在构成要素。比如它非常重视读者因素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很多网络文学作品,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章节阅读次序的自由组合,结构出情节各异、主题不同的作品来。这样,作品本身就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成了流动的、多变的,甚至破碎的动态结构。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本身也是一种雷同于新文本主义的文本的再生产;不同的是,它比前者在生产方式、生产形态方面更为复杂。

语境本身构成了文本

中国社会科学网:美国新文本主义学者安妮﹒赫莉认为,通过追溯文本诞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与物质的生产语境,可以挖掘潜藏于文本背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因素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来认同文本之外的因素,而不是作者的意图。那么,新媒介文学的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谷鹏飞:新文本主义常讲的一句话,是“语境之外无文本”。在新文本主义看来,不管是印刷时代的文学,还是数字时代的新媒介文学,文本之外的各种因素,包括文本存在的外在语境,对于文本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新媒介文学的存在方式或表达方式略作说明。新媒介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它以虚拟二元符号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人-机交互作用为基本表达形态。这种独特的结构与表达方式,决定了它的“文本”形态,不同于纸媒文学的那种稳固的、完成的线性文本形态,而是游动的、非线性的、未完成的文本形态,要使其成为一种稳固的、完成的文本形态,既需要机器将虚拟的抽象数字,转化为具象的文字(图、音)形态,又需要读者作为主体性的积极阅读与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新媒介文学中,“文本”=“原始文本+具象显现+读者阅读/身心参与”。这也意味着,纸媒文学原本具有的文本与语境的明确边界,在新媒介文学中消失了,语境本身构成了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存在要素。

文学未来将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镜像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介文学目前已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新媒介以其自身的图像化、商业化的特性消解了纸媒文学,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您看来,“新文本主义”对新媒介文学的创作有何启发?

谷鹏飞:新媒介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纸媒文学的单一文字表达形态,而使文学向多元混杂的复合形态转型。也就是说,新媒介文学,将同时挽合文字、图像、声音,甚至气味作为文学表达的基本构成要素,使文学成为一种全新的复合存在形态。这种文学形态,继原始艺术后又一次把人的各种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挽合起来,使文学由单纯的想象静观跃升为多种官能参与创造。文学活动由此直接成为人的丰富创造性活动,这为技术化时代“单向度”的人向“全面发展的人”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也意味着,包括新媒介文学在内的未来文学创造,必须基于人的五官感觉的集体性参与表达,必须全面展示人的现实生存的多样化诉求,必须超越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简单择一思维,必须消融主题与风格、形式与内容的表达张力,使文学成为物质时代、媒介时代、符号时代人的基本生存镜像。这是新媒介出现后文学不得不面临的选择。留给经典作家所要完成的工作,不是轻蔑懈怠,不是推诿抗拒,而是积极参与到新媒介文学创作的时代洪流中去,开启新的文学时代与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