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洲 范一鸣: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实践路径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P15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全面考虑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党性,也要强调人民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具有人民性?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得以实现?对此本文将作详细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内在依据

理论上的自信保证行动上的自觉,只有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依据,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如一坚持好人民性。

1. 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政治立场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为实现人民利益的理论学说,人民性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政治立场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其人民性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价值中立的学说,其系统学说产生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人民性是相统一的。其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人民性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一切被压迫的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曾深入考察农民贫困的原因并公开为贫苦群众辩护,呼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的世界,解放全人类。再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人民性政治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理论家们大多坚持“英雄史观”即人民是反映英雄意志的工具,不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而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行动着的群众”才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民力量,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是指“接受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对象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使得人民群众真正接受就必须坚持人民性,站在人民立场,循序渐进引导人民实现对理论的认同,从而使接受效果达到最佳。一方面,接受规律发生的条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要求。从需要驱动规律的角度来讲,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立足于人民接受的需求,不仅要了解物质需要更要关注精神需求,这是接受行为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接受活动实现的过程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接受活动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载体,从而保障接受活动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将其外化为自身实际行动,形成精神和行为相符合的思想品德。在此过程中人民是否接受这个理论需要经过自身的亲身实践和感悟总结,只有贴合人民切身利益,这一理论才能转化成为实际的“行动指南”。

3.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有益启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人民性,中国革命、建设到改革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救国大业”的成功。从土地改革到解放战争,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民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信仰,保护了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唤醒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救人民于水火,帮助人民摆脱了“非人”的命运,从而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等一系列形象比喻。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之中。拼搏敢干的铁人精神,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励精图治、知识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成为提升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有力支撑,激发了人民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精神境界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到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状况的迫切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为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此思想转向的推动下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浦东逐浪、雄安新区等诸多成就。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成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份功劳。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核心要义

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核心要义在于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价值取向问题。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实现。

1. “为了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回答“为了谁”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党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帮助人民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3]。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民思想困惑。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显。在各种现实问题的冲击之下,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管用产生了一系列思想困惑。“解疑释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职责,要求着力将理论与实践融通结合,时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人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解决人民思想上的困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民文化渴求。当前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人民对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热切的渴望。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祖国大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主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养料”。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注重群众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要创造更多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化解人民精神忧虑。人的精神生活立足于客观物质,人民在受惠于社会物质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忧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精神世界的有力方式,要帮助人民宣泄与释放内心的压力,养护人民精神生活,帮助人民认清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为人民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加强与人民的思想沟通交流,从而使人民远离精神上的忧虑。

2. “依靠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答“依靠谁”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载入史册的满意答卷,未来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人民是党最坚实的依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从来都是以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和赞同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尺。被统治阶级认同、同意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只有通过“非暴力”的形式。[4]人民只有认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从心理上自觉服从,自愿接受其所传达的政策理念,从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思想政治教育在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性原则就是提高决策科学性,集中民众智慧的表现。人民群众在决策中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互相启示、开阔思路,可以有效克服专断、独行思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案得到优化。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任何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都是博采众议之长的集体智慧结晶。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只有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被人民从心底里接纳,从而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因此,人民群众的实践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实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由人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充实、慢慢提炼的。人民作为“实践的思考者”以及“思考的实践者”,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更深、更实、更活的方向发展。

3. “我是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即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以人民公仆角色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这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5]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保护人民基本权益这条“红线”。“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严守农村耕地“红线”、启动城市生态“红线”、完善社会法律“红线”等,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了党和国家保障每一个体基本生存权、发展权等根本权益。革命战争年代,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力宣传革命理念,在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被唤醒的情况下带领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维护其根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同时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时刻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保障人民现实利益这条“底线”。保障人民现实利益最基本的就是解决人民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本,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部分群众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劳动者合法权益时而受到侵害,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够全面,部分领域的群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传递国内实际国情,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生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保障民生底线中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人民借此可以进一步了解党和国家所提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并从中汲取乐观昂扬的精神动力进而努力改变现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落实有利于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7]。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立党立国的“定海神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思想基础。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反对思想多元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避免教育迷失方向。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立场,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优秀作风。再次,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专业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和宣传队伍要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装自身,提高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重要认识,培养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落实到行动中。

2. 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政治基础。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宣传工作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其目标、内容、方法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听党话、跟党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引导人民群众从心底爱党敬党,将个人的“小我”与党和国家的“大我”相连。同时还要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在教育中戒除“同质化”,实现个性教育的目标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具备健康完整的人格;在对人民传播政治知识的同时,可以为其传授个人成才所需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民实际为导向选择具体教育内容,精准滴“灌”,指引不同战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民群众更理性的爱国爱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不同的受众实事求是地设定不同的教育方式。灌输是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方法,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利用理论灌输法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自觉运用心理疏导法、情感激励法等柔性方式都体现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3.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打牢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群众基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而打牢立党立国的扎实根基。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群众。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群众,听真话、求良知,对待人民群众要真心实意,要真正尊重人民群众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达“有温度”,帮助人民群众更好的吸收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等硬件条件限制,有些人民群众在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看不懂、听不懂的现象。因此,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利用图像、音乐、仪式、故事等传播手段将抽象的思想内容、价值理念具象化,使群众易于接受。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社会活力。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仅是指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贡献,还包括面对风险挑战时团结统一、直面困难的拼搏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无畏勇气。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从中总结升华,要将人民群众看成具有能动性的教育主体,充分尊重和满足人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管理、自主构建、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愿望,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参与感。

(陈华洲,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一鸣,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