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姝满:深度共治,共享美好

共享经济、低碳环保——这是共享单车鲜明的标签;乱停乱放、“单车坟场”——这是共享单车存在的现实难题。

近日,武汉市划定近200个禁停区,对违反禁停规定的骑行者,第一次将由企业对其收取5元调度费,第二次将被执行暂停7天骑行的处罚措施。同时,各部门正在联合开展共享单车乱停放的整治行动。

一辆小单车,是城市治理的大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之间深度共治。一系列硬性措施实施,其实是对共享单车运营与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禁停区域的划定要科学合理、停放需求要精准匹配、停车定位技术要精确无误、标识要清晰明了……措施越来越严,精细化程度就越要细之又细,智能化水平就要越来越高,在发展中持续规范,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是城市治理水平的体现,也是文明程度的彰显。深度共治,治理的不仅是不文明的停车行为,更是要治理文明理念的淡薄、规则意识的欠缺度。共享单车“随骑随放”的便利,不应该变成“乱停乱放”的顽疾,作为一座城市交通网的“神经末梢”,共享单车延伸着出行的触角,共享单车抵达的每一个角落,企业服务、政府监管、个体自律也必须要同时抵达。

共享单车,是自行车的共享,更是规则、理念、价值的共享。管理的精确、技术的升级、共治的参与度、城市治理逻辑的转变等等,指向的是共享单车和城市共同的有序发展。共同行动、共同探索,才能让共享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