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教授和他父亲的捐藏品,亮相武汉博物馆展出

3月20日,《冯永轩手批梁启超王国维讲义两种》新书首发暨“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开幕式,在武汉博物馆举行。活动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武汉大学图书馆指导,武汉出版社、武汉博物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主办。

很多湖北人对冯天瑜教授颇为熟悉。冯天瑜,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著有《“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辛亥首义史》等。

通过这个展览和新书发布,观众又进一步了解了冯天瑜教授的“家世”,感慨原来文化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展厅

冯天瑜教授的父亲冯永轩是著名史学家,曾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先生

据介绍,冯天瑜教授的父亲冯永轩(1897—1979)为湖北黄安(今红安)人,著名史学家、收藏家,1923年入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师从文字学家黄侃先生。1925年清华研究院创办,冯永轩考取为一期生,受业国学家梁启超、王国维先生。清华毕业后,冯永轩曾在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等校任教,教授古文字学、商周史、声韵学、目录学,长于西北史地和楚史。

1957年夏,冯氏全家合影(括号内为时龄)前排右冯永轩(六十),中张则勤(张秀宜堂姐 六十),左张秀宜(五十六)。

后排冯永轩、张秀宜之子:中为长子冯天琪(二十八),右二为次子冯天玮(张式谷,二十四),右一为三子冯天璋(二十一),右四为四子冯天瑾(十九).右五为五子冯天瑜(十五)。

武汉出版社此次采用宣纸原样复刻出版的《冯永轩手批梁启超王国维讲义两种》,即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铅印本讲义与王国维《古史新证》油印本讲义,均为二人在清华研究院的讲义,上有冯永轩阅读时的手批。《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古史新证》为王国维生前最后的讲义,讲义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影响深远。

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铅印本讲义,上面有冯永轩先生手批

武汉出版社城市文化出版中心主任胡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冯永轩先生把清华的学风传承到武汉,与荆楚文脉相结合做了自己的研究,晚年他在武汉教授“楚史”。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铅印本讲义,是他的珍藏,距今有近100年历史,冯永轩先生曾用这本书指导过自己的儿子冯天瑜,冯天瑜先生又在荆楚文化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可以说,文化史是冯天瑜先生的家学。武汉出版社此次出版《冯永轩手批梁启超王国维讲义两种》,既是秉承“为城市立传”为宗旨,也是对百年间文化史传承的一次梳理。

冯氏父子二人收藏有大量古籍、古钱币、书画佳作并捐出

当天同时亮相的“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主题为“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冯永轩一生富收藏,藏品有古籍、古钱币、书画、信札等;近四十年来,冯天瑜与学者、书画大家优游艺文,亦获赠不少当代名家书画佳作。

陈作丁 山水村落

山水画幅题诗:“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录自宋人戴复古《题春山李基道小园》。朱文名章“陈”,白文名章“陈”“作丁”。上面写了“天瑜先生雅鉴”。

2018年,冯天瑜教授将父亲冯永轩先生及其本人的藏品捐献给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设立“冯氏捐藏馆”,本次展览即为冯氏捐藏馆基本馆藏。此前,冯氏藏品经冯天瑜整理为《冯氏藏墨》《冯氏藏札》《冯氏藏币》三册出版,本次展览共展陈冯氏两代学人的藏品七十余件,主要为书画和典籍,不乏珍品。

展厅

以字幅(包括条幅、扇面和信札)而言,有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潘祖荫、张百熙等,清民之际学人政要李瑞清、程颂万、梁启超、王国维等,当代文士书家茅盾、黄亮、程千帆、姚雪垠、饶宗颐、欧阳中石等;以绘画(立轴、横幅和扇面)而言,有奚冈、黄宾虹、陈曾寿、汤文选、陈作丁、周韶华、邵声朗等,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皆备。

清 梁启超 楷书六言联

楷书六言联:“遥山向晚更碧 秋云不雨常阴”。上联题赠“永轩仁弟”“集周清真孙巨源词”,下联记时“丙寅四月”(1926年5月),落款“梁启超”,白文名章“新会梁启超印”,白文闲章“任公四十五岁以后所作”。

首发式上,武汉出版社分别向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武汉博物馆、红安县政府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