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文:准确把握“三个没有改变”的科学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三个没有改变”是总书记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精准定位,为湖北加快疫后重振增添了信心,为我们谋划好“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方向。

一、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强链补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

要优化升级,不断巩固传统产业优势。这次面对疫情挑战,中国的产业链显示出超强的稳定性和韧性。一方面,这源于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另一方面,这来自于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大量的消费升级需求通过促进技术突破延伸了产业链,又催生了新模式和新业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带活了上中下游的供需关系,让整个产业链进入稳定迭代的发展轨道。

湖北是制造大省,冶金、汽车、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很多传统产业都是特色产业,一旦注入新技术、新模式,迈向中高端,传统产业就有望凤凰涅槃,焕发巨大生机。比如,湖北的第一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中国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超过10万家,仅湖北省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就超过1300家。2019年中国汽车产量总计2572.1万辆,其中,湖北汽车产量超过220万辆,位居全国第四。现在,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方向发展,湖北应顺应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前瞻布局,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推动下一代汽车产业的颠覆式创新。

要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我省已形成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多点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07亿元,同比增长9.97%。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产业,“芯屏端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我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对提升湖北产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在疫后重振和“十四五”时期,这个产业肩负的责任更重、希望更大。要围绕长江存储、华为公司等重要产业链及配套企业,动态调整、压茬推进,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未来,在继续做强现有企业的同时,湖北还要做更多增量——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加强与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公司对接,争取国家“十四五”期间在湖北布局更多集成电路项目;抢抓国家“新基建”机遇,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省级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力。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生态,推动“芯屏端网”奔向万亿级,构筑湖北未来产业竞争力。

要强链补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要补齐短板,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二、湖北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我们要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布局源头创新,增强原创能力。准确把握当前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趋势,以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重视大科学装置建设,力争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完全符合区域有基础、布局不重复、地方很积极这三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原则。区域有基础。湖北武汉科教优势明显,综合实力位居我国中西部省市前列。布局不重复。目前,国家在中部地区还没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地方很积极。湖北已出台相关意见,成立省科技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相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新一轮发展的根本之举,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创新支撑能力,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是当前形势下最为有力的举措之一。

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融合”机制。工研院是新型研发机构,也是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要当好成果与市场的“红娘”,促成技术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要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比如,人工智能产业。湖北人工智能研发实力不俗,产业基础也有,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如小米科技、科大讯飞等一批国际一流企业成功引进,飔拓科技、极目智能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但总体上看,当前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仍偏小,无论是核心产业规模还是相关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还有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应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对标先进,积极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力争在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

要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提出了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高新大道为创新主轴,以光谷科学岛为核心创新源,构筑三大创新节点、发展三条千亿大道,形成“一轴一源三节点三大道”的“1133”创新空间布局,持之以恒举全省、全市之力建设光谷,借全国全球之力建设光谷。这个构想很好,在“十四五”时期,湖北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大走廊。新老基建同时推进,打通圈带交通通道。将武汉现有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区连成线,作为主轴,向东延伸,连接鄂州、黄冈、黄石,串起光谷创新大走廊;向西延伸,连接仙桃、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宜昌,构建沿江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湖北科技体制改革有很好的基础,工研院建设、城市合伙人计划、黄金十条(部属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改革),《科技进步法》的修订都以武汉为案例。湖北人才资源丰富,高层次人才、新经济人才密集,现在科技创新的决策层面,可多听取专家、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加大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的实施力度,构建各方面人才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机制。要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技术研究院,将其作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换的重要载体。

三、湖北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我们要发挥枢纽优势,激发内需潜力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对全球化发生新的转折的重大研判。

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湖北枢纽优势。武汉要在突出市场功能上下功夫,变成交通、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生产要素聚集的“大市场”。发挥武汉交通区位优势,支持武汉建设“全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确保关键时刻应急物资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支持武汉建设中国内陆双向开放内外循环先行试验区,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开放,同时不断升级到规则制度型开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各种制度和优势的集成创新,让我们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中体现湖北担当、湖北作为。

打通要素循环,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激发内需潜力。从区域看,要实现各类要素在全国自由流动;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要推动从生产到分配到流通到消费的全畅通,促进产业配套体系的完整完善。要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数据要素资源将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战略资源,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数据流转,使数据价值最大化。

立足双循环,谋篇湖北新开放。湖北地处我国内陆,但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开放条件很好。我们有“四有”:有平台、有载体、有通道、有势头。要进一步抢抓国家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机遇,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为骨架,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抓好中欧班列(武汉)、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容“一带一路”朋友圈。

四、“三个没有改变”是辩证统一的整体,需要政府加快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三个没有改变”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疫后重振的鼓劲加油,更是总书记对湖北未来发展的嘱托和希望。“三个没有改变”是建立在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治理变革营造“十四五”时期湖北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进步打造的技术秩序以其全新的理念、方法、工具和制度改变着政府治理,并带来政府治理逻辑和运行流程的重大转变,政府数字化转型是湖北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所在。

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主要是要素的集聚,这次疫情期间,湖北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央一声号令,四面八方驰援湖北,很短的时间就形成了各种要素、各种力量的大集聚。党中央还专门研究确定了一揽子的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湖北要着力的,就是如何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把政策优势转变为形成集聚发展要素的优势,为疫后重振增添强劲动能。

要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从目标导向看,我们今年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要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从发展维度看,我们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包含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在内的高质量发展。从国际视角看,国际治理格局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面临重塑和突破。要形成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产业循环恢复生产力,通过市场循环培育竞争力,通过经济社会循环推进民生福祉,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作者为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校长、省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