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钒: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要求“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明确提出“要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讲话赋予了新型科技举国体制更重要的功能,即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的应急应变能力。

新型科技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科技领域的生动实践。随着我国对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的实践经验进行不断总结,对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认识逐步加深,其运用范畴也推广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突破,覆盖面得到较大扩展。2012年,党中央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就提出“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作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学术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关于科技举国体制的讨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危害性等特点。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特殊组织形式,融合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优势,能够很好地服务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

首先,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具有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优势。科技力量充当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技术保障的重要角色,面对危机需要迅速响应和快速行动。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可以在事件发生时、事件过程中、事件后恢复等各个环节调动应急科研攻关能力,并根据事件发展的时序变化调整科技攻关方向。疫情暴发后,科技部迅速会同卫健委、药监局等13个部门组建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全国各地科技部门纷纷紧急制定应急措施和工作方案,把资金、技术与人才等研发资源优先配置到疫情防控急需的药物、疫苗、检测、溯源等关键科研领域。湖北省于2020年1月21日启动了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先期拨付专项经费300万元支持研究;江西省于1月27日确定了首批应急攻关团队;湖南省于1月28日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专项;广东、浙江等十余个省市也迅速启动疫情防控科研项目。同时,各级各地应急科研项目普遍改变项目支持方式,实行绿色通道快速立项,对成果的要求也突出强调快速转化应用。

其次,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具备攻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技术难点的集成优势。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攻关的投资强度大、学科领域多、实验设备复杂、技术难度高,需要的科技资源投入很大,靠孤军奋战是很难出重要成果的。如果缺乏全国统一的科技攻关协调机制,就容易造成千军万马的混战场面,既浪费资源又延误时机。采用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组织实施,一来有助于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指令能够准确贯彻到科技攻关战线;二来有助于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全国范围最大限度统筹整合优秀力量,形成“资源集中、智力集合、精神汇聚”的科技攻关态势;三来有助于集思广益,强化科技攻关中的学科合作、学者合作、观点融合与技术互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截至4月,科技部已部署68个应急项目,安排科研经费3.2亿元,组织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公共卫生、流行病调查等跨部门、多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投入应急科技攻关。得益于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我国迅速完成了新冠病毒病原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关于试剂和药物方面的11个阶段性研究成果被纳入临床《诊疗方案》。

再次,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凸显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高效率优势。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然爆发时,如果现有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储备不能满足应急需要,应急科研的压力会很大。即便是内容大体相同的研究课题,其难度也会因为应急的高要求而被放大数倍。传统科研组织方式在应急应变条件下的效率不容乐观。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充分体现了行政命令的权威性,克服了传统科研合作中的利益博弈等弊端,以高效率的资源集中和物资供应换取高效率的科研产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以打赢抗击病毒阻击战、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最高目标下,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医疗专家纷纷尽己所能,围绕病毒检测技术研发及实施、疫苗研发及临床试验、中西医药物研发、临床救治新技术等疫情防控重要领域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开展研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特殊贡献,真正体现了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高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的有效实践充分证明,新型科技举国体制这一特定组织形式,不仅对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常态化组织具有普适性,而且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应急科技攻关的最佳制度安排。

目前,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的布局和运行中,可以观察到新型举国体制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我国整体上防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能力不足,包括病毒资源储备、检测技术、监测与预警能力、疫苗研发、药物筛选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储备明显不足。二是从各个省市区先后制定的科技攻关项目内容看,重复性研究较多,不同地区科研优势彰显不够,不同机构科研重点突出不够,科研资源、科研数据、科研信息、科研标本、科研设备仪器等共享程度不高。三是高校系统、疾控系统、科研院所、医院系统、企业等不同系统的研究力量之间存在固有壁垒,导致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流行病调查、临床治疗等不同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与合作。四是缺乏举国体制下科技攻关的国内国际合作法律规范,牵涉到成果归属、成果评价与知识产权等系列问题,导致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攻关存在利益冲突与合作障碍。

就此,未来要更好发挥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优势,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若干重要问题。

第一,国家科技部作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最高组织部门,在顶层设计时要更加注重多部门的相互渗透与多学科的有机结合,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机制设计,合理合法地挖掘国家科技力量的潜力,依据不同单位、不同团队的科研优势与研发特色,在分清轻重缓急、抓住要害的基础上,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提高稀缺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统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攻关,其执行举措要充分回应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应变关切,注重在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可由科技部牵头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攻关信息平台,面向应急科技攻关范畴实现科研信息、科研数据、科研成果的快速高效共享,并在一定阶段后向全国公开最新研究发现,由平台负责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

第三,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应在新型科技举国体制框架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应急科研资源调配中积极作为。例如,面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建立本地区应急科研攻关的大型仪器设备整合机制和医疗卫生专用仪器设备信息系统,便于超常规时刻迅速实现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与动态管理,大幅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第四,新型科技举国体制运行中需要高度重视科技攻关中的知识产权、成果认定、评价方法的相关政策规定,在摒弃部门、地方、小团体利益的基础上,清晰明确本次科技攻关中的权责关系,建立完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三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第五,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既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作用,也要重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尤其要发挥与公共卫生、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医药健康企业的积极作用,利用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既有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应对重大公共事件专项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和商业市场推广。

第六,不断完善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政策研究,尤其要加快制定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规程,建立超常规应对状态下的科技攻关绩效评估机制,完善覆盖应急应变全流程的监督评估体系。

(作者系湖北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