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停,因为病人需要 ——河南援鄂医疗队二三事

1月26日,河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137人火速驰援武汉。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派出援鄂医疗队15批1273人。

2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河南援鄂医疗队,了解他们在武汉的故事。

忍痛忙碌的副院长

2月19日上午10点51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带队人赵松副院长的父亲不幸去世。

得知消息之后,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给后方发出一条微信:“不发讣告、家里不设灵堂、不送花圈、不收任何人的礼金,一切从简,不给领导找麻烦,当前疫情非常时期骨灰盒暂存火化场。”

平复心情,赵松开门走出来,组织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培训会,接着又去继续参加国家卫健委的相关会议。

2月4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迅速集结完毕,副院长赵松带领45名队员驰援武汉。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进驻江汉方舱医院。

为了圆满完成“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赵松不断地优化防护流程,指导污物处置。

上午8点、下午2点、晚上8点、凌晨2点的轮班,每班赵松都带领队员进到方舱医院更衣舱,检查队员们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有空时,赵松就到方舱内帮忙看CT片。

河南队给病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患者写来感谢信。他们和山西队、武汉市第四医院共同负责江汉方舱东病区430张病床。该病区截至2月27日晚上8点共出院183人。

援鄂姐妹隔着玻璃匆匆一瞥

2月16日晚上9点多,来自河南省直三院的刘晓宁和同事开着急救车到江汉方舱转运病人。

同事领着患者去办手续,姐姐刘晓宁站在方舱入口的落地玻璃窗外朝里张望,穿着隔离衣戴着护目镜,里面看的不是很清楚。她试着寻找隔离服上写着郑大一附院的人。

突然,她发现分诊台处站着几位护士隔离服上写着郑大一附院,仔细辨别姓名,她看到了“刘晓慧”。刘晓宁使劲挥手,刘晓慧猛地抬头望过来。刘晓宁指指防护服上的名字,刘晓慧刚想过去打招呼,病人已办完手续出门,两人点点头、挥挥手就分开了。

刘晓慧和刘晓宁是亲姐妹。妹妹刘晓慧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的护士,姐姐刘晓宁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两人相差仅一岁,同为90后。她们的父母是老师,姐妹从小在校园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善良宽厚一直影响着姐妹。接到医院援鄂的通知,姐妹俩毫不犹豫报名参加。2月4日,妹妹刘晓慧到达武汉;2月5日,姐姐刘晓宁达到武汉。安顿好后,两人通过微信联系,距离仅仅几百米。然而,忙于工作,她们一直未能见上一面。在武汉期间,姐妹分别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刘晓慧说,虽然我们面颊被勒出深深的印痕,贴身衣物湿了干、干了湿,但是我们不能停,因为病人需要我们,我们不能休息,因为病人等不起。刘晓宁说,等到抗击疫情胜利,我和妹妹会带着爸爸妈妈再来一趟武汉,看武大的漫烂樱花,登上黄鹤楼看滚滚长江。

不愿退出的“爱心方舱”群

2月28日,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科的主任医师王明航在自己的“爱心方舱”微信群里,为当日即将出院的病人写下注意事项。病人表示一定遵医嘱。

入群的20人,全是病人。建群仅仅一周已有1000多条聊天记录,基本都是关于病情的,不少聊天记录的时间都在半夜。

2月22日中午,王明航为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己主管的患者发出一封信,除了介绍方舱生活的注意事项意外,还附有一个微信群二维码。进群后,患者有个人治疗、家人咨询、生活需求、中医康复等问题都可以提出。

王明航说,自己每天只能在方舱呆6个小时,离开方舱了心里始终放心不下病人,生怕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所以建了这个群。当天晚上,群里就开始热闹起来。093床的阿姨不光担心自己的病情,还担心丈夫、表妹、舅姨王明航一一耐心解答。

江夏方舱第一批出院的病人中有两位是王明航的病人。079床的病人出院后在隔离点突然又出现发烧症状,患者非常紧张。王明航考虑到她出院当天正下雨,可能是着凉引起的,便指导她放松心情,服用感冒药物。第二天,她果然恢复。如今群里已有3人出院,但是都没有退群,因为王医生可以提供后续指导,更重要的是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爱心方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