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捐资助学的细节更显风度

据长江日报—长江网报道:12月21日,武汉大学举办第六届校友珞珈论坛,现场发起了一项“我为母校捐栋实验楼”的倡议,一位高管校友当即捐赠3000万元,希望“永做珞珈山下一少年”。乐善好施,捐资助学,这样的善举应该被铭记。

其实,这只是武汉大学近年所获众多捐赠中的一例。在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100强榜单中,武汉大学以18.36亿元的总额,位居全国第四。

梳理武汉大学近年所获的几笔大额捐赠,有建博物馆的,有建体育馆的,有盖大楼的,“新的建筑群在武大校园内陆续拔地而起,也成为了武汉大学的新地标”。最新消息说,不到两年,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捐资金额超过5个亿。这确实可喜可贺。

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就在本月,1994年在美国创业的复旦大学何佩鑫、陈晓明校友伉俪向母校复旦捐赠1个亿。亿元捐赠不是盖大楼,也不是引进人才,而是用于资助贫困生,让人意外。这笔捐赠将帮助复旦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忧追梦,“为学校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我国大学收获亿元捐赠,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慷慨的捐赠,谁又能想到,何佩鑫、陈晓明两位老人是乘着地铁去的复旦,又是坐着经济舱返回的美国呢?“真的是很低调和朴实的人,超感人的!”二老实在让人钦佩。

类似这样捐资助学背后的细节,又何尝不是文明的体现呢?这样的细节,不高调、不张扬,见温度也更见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