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勇 丁俊萍:近年来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究述评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伴随着党建学科的设立,学术界围绕如何开展和加强党建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涉及党建学科设置的必要性和现实状况,党建学科的建设内容、构建原则、学科性质、主要特征、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研究方法,党建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认真研究梳理这些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学科建设研究,推动党建学科科学发展。

自2017年下半年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印发的20号文件精神,全国主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正式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得以设置并迅速发展。由此,如何开展党建学科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推进党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于当前党建学科设置必要性和现状的研究

设置和建设党建学科,既要从理论上明确设置党建学科的必要性,又要从实践中把握党建学科设置的基本状况。近年来,学术界重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1. 关于党建学科设置必要性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党建学科面临着学科建设要素、学科建设实践、学科建设外部条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学科建设,实现党建学科化。[1]有的学者认为,独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正当其时,实至名归,认祖归宗。[2]有的学者指出,目前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开展。无论是师资力量、教材质量还是学生数量,都远远没有形成应有的气候。同时,党的建设学科还存在着思维方式落后于时代节拍、理论研究滞后于党的建设实践发展的问题。因此,新时代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更好遵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需要,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需要。[3]

2. 关于党建学科设置重大意义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独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化,能够为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创造良好条件。[4]有的学者认为,设立党建学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共赢。一方面,党建学科摆脱了过去在政治学一级学科旗下中共党史学科中挂靠的窘境,获得清晰而准确的学科归属,极大推动了党建理论、实践及学科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随着党建学科“加盟”,推动了新生学术“增长极”的孵化培植,形成了一个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功能定位更为科学的学科体系,有利于解决学科整体实力欠强、研究能力欠精等问题,强化学科引领作用。[5]

3. 关于当前党建学科设置状况的研究。2017年下半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12家单位,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或者研究方向,并于2018年起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也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2019年,又有一批单位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19年5月31日,全国高校和党校系统共有31家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自主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①、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延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②、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全国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和招生状况,笔者对2019年进行博士招生的16家单位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详见下表。

全国党的建设学科博士点设置及招生基本情况表(2018.12)

(资料来源:各招生单位2019年博士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

由上述分析得出:目前党建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呈现出初创阶段的一系列特征,尚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学科点设置较少,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研究方向设置不够科学和规范;师资力量薄弱,招生规模较小,考核方式和考试科目设置科学性有待增强,等等。

关于党建学科建设的研究

学术界在明确了党建学科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加强党建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具体涉及党建学科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学科性质、学科特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等基本问题。

1. 关于党建学科建设内容、原则和要求的研究。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构建原则,遵循学科规律,符合学科规范。对此,学术界围绕党建学科建设内容、原则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为当前加强党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遵循。

关于学科建设的内容,有的学者主张,当前党建学科建设要“认清党建学科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把握党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分析党建学科历史与进一步发展方向”“明确党建学科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体系”。[6]有的学者认为,加强党建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凝练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明确党建学科的学科归属,完善党建学科的理论体系,创新党的建设的研究方法。[7]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在该校举办的2019年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座谈会上强调,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划清学科边界,明确学科建设原则和方法,努力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学科研究规范。同时,要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并对党的建设前沿性问题进行前瞻性探讨,为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

关于学科建设的原则和要求,有的学者认为,要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以我为主、面向世界,借鉴他人、防止照搬。[8]有的学者主张,党建学科建设要结合其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学科点、人才培养单位与各级党委相关部门在工作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形成互联互动的学科建设新模式。[9]有的学者提出,高校的党建学科建设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经典理论与创新理论、逻辑架构与实践布局、中国理论与外国理论、理论阐释与应用指导、“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10]

2. 关于党建学科与相关二级学科关系的研究。由于新设立的党建学科长期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内开展建设,并且是在整合了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和师资队伍基础上设立的,因此,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即明确其与相关二级学科的关系与边界。

关于明确学科边界的必要性,有的学者认为,只有明确学科边界,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指固守学科本位,同时积极学习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有所不为”指不可“荒自家地种别人田”或者把“大党建”变成“大杂烩”,也不能画地为牢导致边缘化。党建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下属其他二级学科、政治学学科、其他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分别为学缘关系、协作关系、依托关系、生态关系。[11]

关于党建学科与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的关系,有的学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使中共党史学科不再包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内容。这既使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上,又使中共党史、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二级学科具有相对清晰的研究内容和边界。有的学者认为,成立党建学科不仅仅是去掉“括号”及其内容“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或者是“党的建设”学科“独立”了的问题,而是进一步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所需。党建离开了党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史离开了党建,就失去了根本、灵魂和保证。两个学科各自建设有其专门要求,如何能够保证二者和谐发展,则需要进行新的探索。[12]针对如何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有的学者建议,把中共党史归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或者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改成党的建设和党的历史或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应该是一种妥当的选择。[13]

关于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六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这应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探索一级学科建设现状基础上形成的新认识,是对一级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是对其他二级学科关键性问题的回应。[14]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其中,党的建设原理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线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对国外工人阶级政党研究、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自身建设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其中思想领导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四个选择”之一,是党的建设目标所在。[15]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与其他六个二级学科都是同属分支学科,彼此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当然,它们的形态分工是相对的,气质、精神的融合是全面、绝对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所有这些二级学科的要义,其间距并不明显。[16]

关于党建学科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重要内容,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和小部分内容,并非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全面系统、集中专门的研究。而党的建设学科的设立,将会与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17]

3. 关于党建学科性质和学科特征的研究。明确学科属性和学科特征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尽管党和国家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了党的建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仍需要学界从学理角度进一步阐明。

关于党建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界高度认同党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同时又指出了其他方面的属性。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既姓“马”又姓“党”。其中,“姓党”是因为其研究对象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共产党。[18]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建设学科姓“马”、姓“共”、姓“中”、姓“科”。[19]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服务于现实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也是多学科整合的交叉型学科,包含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范畴,还是体现国情的特色型学科。[20]这些观点实际上把学科属性与学科特征放在一起分析和考量。姓“马”揭示的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质,姓“党”“共”“中”“科”强调的是其党性、政治性、科学性等学科特征。

关于党建学科的特征,有的学者指出,党建学科是一门注重于研究党的建设规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型、交叉性三个特征。[21]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是一门具有指导性、全局性、根本性地位的学科。[22]这些观点主要从党建学科地位与作用,或者外部特征来分析,并未深刻揭示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特征外,党建学科还具有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现实性等特征。政治性是指相比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它与政治联系更为紧密,更易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和制约。理论性是指它在对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实践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作出理论分析、阐释和概括。科学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宣传和理论阐释,要求研究者以高度的党性和科学的态度研究党的建设,揭示党的建设规律。现实性是指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当下正在发生的问题,其研究目的是为现实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服务。

4. 关于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加快构建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

关于学科体系建设,学界主要围绕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和社会定位,自身建设的历程、经验和规律”“现实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重要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三个方面,学科体系包括“基干课程类”“实践历程类”“原著经典类”“比较研究类”“现实活动类”五个方面。[23]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性质论、价值论、要素论、方法论、实践推动论、标准效果论、人才培养论在内的紧密相连的完整的问题链条,是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24]有的学者认为,党建学科体系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实务。[25]有的学者主张,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主轴,建立健全由党建学概论、党的建设原理、党的建设史和党的学说史、党的建设思想史、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以组织学、管理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为辅助的大党建学科体系。[26]有的学者主张,党建学科应设置六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及其经验研究;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党务工作研究;国外政党建设及其借鉴研究。[27]

关于学术体系建设,有的学者主张,要逐步建立一个理论周延、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联通中外、涵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学术体系。[28]有的学者认为,要遵从学科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学科依照客观逻辑来强化学术内涵,完善学术体系。[29]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建设研究的学术范畴是指导思想、行动纲领、组织章程、纪律约束、价值取向、党内民主、历史方位、执政能力、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力和战斗力等。[30]

关于话语体系建设,有的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党的建设研究领域问题意识不清,解读式、宣传式、口号式、论证式研究比较多。因此,党建研究如何在政治性与理论性之间找到平衡,关键在于坚持实证研究的方法。同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发展。[31]有的学者指出,党建理论研究界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经常将关于党的建设的文件报告、工作部署与学术研究相互混淆。因此,要在学术研究中区别对待、灵活运用不同的话语体系,提高党建话语运用策略。[32]

上述研究成果,尽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混淆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把学科体系等同于研究方向或者研究内容的倾向,但仍能为当前完善党建学科体系、规范研究方向设置、科学开设专业课程、构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5. 关于党建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关系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影响学科发展的未来。学术界围绕党建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及创新党建研究,开展了深入研讨。有的学者认为,党建研究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是,偏重诠释性分析,关注经验研究、过度强调现实对策等。因此,党建研究要正视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单一性不足,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做法,增强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努力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党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解读。[33]有的学者认为,党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调查分析为特点的实证研究、以试点探索为特点的实验研究、国内外经验比较研究,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研究。[34]有的学者主张,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前,要妥善处理好普遍与特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单一与多样的关系。尤其是要树立“大党建”“大学科”意识,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善于应用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35]

关于近年来党建学科建设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1.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近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党建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党建学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力推进了党建学科建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尚待进一步聚焦问题,提升研究水平。

第一,现有研究成果集中论述了新时代设立党建学科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初步明确了党建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特征、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它们既能够从宏观上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又能够从微观上为有关单位加强党建学科建设、开展党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指导和借鉴。

第二,现有研究刚刚起步,在研究内容与深度方面有待拓展和增强。一是由于党建学科独立设置为二级学科时间较短,学术界对其研究更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和分析,缺乏对党建学科设立以来基本状况、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二是如何妥善处理党建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学术界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和对策,但更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和区分,实践层面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增强。三是关于党建学科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方法的研究较为薄弱,且一定程度上存在混淆使用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学科性质和学科特征等核心概念的现象。这固然在党建学科初创阶段不可避免,但同时也反映出党建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2. 深化和拓展党建学科建设研究。当前党建学科建设,一方面面临着总结已有经验教训,构建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课题;另一方面承担着理顺外部关系、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的建设重任。因此,亟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党建学科建设研究。

第一,加强对党建学科建设现状的研究。目前,全国设置的32个党建学科点(含中共中央党校)中,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学科点历史悠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就显著,经验丰富。第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建学科的12家单位,目前已有两年招生、培养和建设经验。因此,亟待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党建学科建设现状。具体包括区域布局、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考核方式、师资队伍、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培养方案、机构依托等基本问题。从而进一步揭示当前党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第二,加强对党建学科建设经验的研究。既要考察近两年来党建学科建设的新鲜经验和有益做法,又要总结党建学科设立之前我国开展党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比如,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学科点和高校中一些以党建研究与人才培养见长的中共党史学科点,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亟待总结和凝练。既要总结全国党建学科建设中呈现出的普遍规律,又要注重各个学科点在自身建设中的独特经验。比如,在如何协调处理党建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问题上,有的单位采取学科群建设模式,把党的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组建为一个学科群,统筹规划,整体建设;有的单位则把中共党史学科转化调整为党的历史与理论学科,与党的建设学科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再如,在党建学科方向设置上,有的单位按照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招生和整体建设,不再设立从属于二级学科下的具体研究方向;有的单位则结合自身实际,在党建学科下设立诸如高校党建研究、党内法规制度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这些新鲜经验和有益做法,均需要及时总结和概括,从而推出若干反映学科建设规律、便于推广和操作的学科建设方案,以便推动全国党建学科建设。

第三,加强对党的建设基本概念和学科规范的研究。学科建设体系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学科性质、学科特征、学科边界、学科规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已有研究对上述问题仅是初步探讨,有些甚至尚未涉及。因此,当前开展党建学科建设,应在基本满足党建学科规模扩张、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更多聚焦党建学科核心概念和规范建设,推进党建学科内涵式发展。比如,在目前已经拥有32家党建学科点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应尽快组织制定用于指导学科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和培养方案,引导和规范各个学科点的方向设置、课程开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再如,伴随着党建学科独立招生,尽快编撰一套适合党建学科研究生使用的专业核心教材,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

(李向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