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统计数据容不得半点水分

搞攀比、争位次,花尽心思大做“数字文章”,严重稀释了统计数据的纯度,不仅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往往让群众感觉数据和现实之间很遥远。必须革除统计数据造假的弊端,让数字造假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高危行为”。

统计数据是把脉国情社情民情的重要参考,也是政府科学决策、宏观管理的关键依据。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提出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问责统计违纪违法行为。10月8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坚决挤压水分,做实统计数据,是当前不得不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对统计数据“实事求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过去,在一些地方,力求精准的统计数据变成了随意任性的“数字游戏”。有的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搞“数字环保”;有的汇报成绩、评优评先时是一本账,讲困难、要补助时却是另一本账;有的通过成立“统计改革小组”的方式,直接对经济数据采取行政干预;有的编造虚假企业和投资项目,不乏已停产或未投产企业在上报“产值”;有的受累积效应影响,导致数据基数年年抬高,数据“泡沫”越吹越大……搞攀比、争位次,花尽心思大做“数字文章”,严重稀释了统计数据的纯度,不仅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往往让群众感觉数据和现实之间很遥远。

在统计数据上注水、抹油、造假,不是“罚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违法违规行为,这样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强化。过去,数据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有两点缘由:一是有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抱着侥幸心理,以“数”谋私搞权力寻租;二是对数字造假的检查和违法的处罚,存在偏松偏软现象,当预期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便有领导干部铤而走险选择造假。统计造假已经没有容忍度可言,必须革除统计数据造假的弊端,让数字造假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高危行为”。

统计是科学,统计数据不能任人打扮。揆诸现实,统计数据造假特别是经济数据造假,依然有滋生成长的可能。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爬坡过坎时期,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叠加产生了阵痛,这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越是经济困难时期,地方政府越有可能顶不住压力,在经济数据上动歪脑筋。表面繁荣的虚假统计,一旦掩盖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最终可能会误导宏观决策选择,带来难以估摸的严重后果。这就提醒我们:统计造假非一日之寒,治理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遏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正之风,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仍需多管齐下、内外兼治,以足够的耐力祭出铁一般的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