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讲坛:用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月29日下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公益讲座“荆楚讲坛”走进省气象局。特别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雷江梅主讲《用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次活动由省气象局和周南文化沙龙共同承办,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主持。

在雷江梅看来,“文化”是一个涵义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无法一言以蔽之。文化的实质在于引导人类不断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那么,文化是如何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呢?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雷江梅深入浅出地为在座听众解答了这个问题。

核心价值观念的变迁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存在着极大差异,奴隶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人天生就不平等,人的富贵命运由上天决定,人人都要服从上天安排”,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演变成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为主要内容。相对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更多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我国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其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五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倡导“五讲四美”,2006年提炼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总结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雷江梅讲述了一段也许不为大多数人知的历史:马克思于1883 年3月14日去世,当年3月17日他下葬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但此后一百多年的人类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任何理论都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讲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讲述的往往都是几百甚至上千上万年的事。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雷江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旗帜和核心,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永不会过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源泉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曾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讲座最后,雷江梅表示,价值观不可能直接嫁接,也不可能完全延续;既要基于传统,又要符合现代人类文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必须植根于中国的现实生活这块土壤,兼容并蓄、综合创新,自然生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