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周骏:投身金融理论与决策实践

周骏教授不仅辛勤耕耘于杏坛,还振臂呼喊为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与国家金融规划和决策、金融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咨询,在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面成就显著。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货币的属性和政府该如何供应货币成为关注的焦点。周骏教授就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本质有特殊性,但又有一般性,它仍然是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而不是“劳动券”或“计划工具”。他还针对纸币能否作为贮藏手段问题,撰文建议政府在发行货币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金融体制改革成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周骏教授在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渗透,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国家应发挥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宏观调控要由直接调控过渡到间接调控,并主张我国货币供应量应包括现金和存款,并划分为不同层次。继而在1983年更是旗帜鲜明地主张:我国当前应以银行信用为主,发展多种形式信用;实行二级银行制度,即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设,并主张我国实行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发挥信用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些思想在之后中国的金融改革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80年代中期以后,周骏教授的研究重点放在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围绕这个重点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专著,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选择,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计量模型,我国货币供应模型及个人行为、企业行为、国家行为如何影响货币供应,货币失衡的原因及保持货币均衡的基本条件,金融调控的手段及我国应由直接调控经过混合调控过渡到间接调控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与分析。这些论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髙的实际意义,金融当局实施的一些政策、措施与作者见解是一致的。

 周骏学术观点说

随着改革的深化,产生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989年,周骏教授提出,坚持、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继承。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周骏教授 提出,应重视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尤其在1997年我国出现了买方市场,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继而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危急时刻,周骏教授提出了不应再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应松紧适度,应加大财政干预经济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政策主张,与1998年下半年中央开始实施的政策是一致的。以后又在这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主张货币政策多重目标代替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并主张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下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双目标制。多重目标的货币政策主张是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的思想保持同向。伴随着通货紧缩,金融效率也不断下降,周骏教授认为金融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融资渠道单一,造成社会资本循环周转阻滞,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从2002年开始,周骏教授带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研究团队持续推动了每年一部的“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的编写,为决策层提供很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周骏教授更从宏观上髙屋建瓴地提出,资源配置必须“两只手”配合论,

即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而优化资源的配置,既要市场调节的“无形的手”,又要政府计划的“有形的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率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福利。

(一)周骏教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周骏教授曾指出,培养自然科学家要进实验室,培养社会科学家要进入社会,不了解社会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家。周骏教授在其代表作《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力求运用各种有益的理论,紧密联系我国实际,并尽量运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可以将周骏教授倡导并践行的研究方法概括为 “一论两实”,即理论、实际与实证。不仅金融理论研究要联系实际,金融教学也要联系实际。周骏教授不仅较早关注和研究股票市场,而且还投身到股票投资的实践中,他投资的股票能够跑赢大市。2009年,周骏教授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金融教学研究应该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经济生活共脉搏。重视实践是金融教研之本。”

 

 (二)周骏教授不畏模型喜用数据说话

周骏教授1993年出版的《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一书较多地“运用实证的方法”。该书第三章研究了我国货币需要量的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第四章研究了我国货币供应模型,分析了个人行为、企业行为、国家行为如何影响货币供应。该书有编号的模型或公式就有39个,还有许多模型或公式没有编号。周骏教授不仅能够将这些模型的经济含义说得很清楚,还能交待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这在老一辈金融学家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一书共有57个表格,由此可见周骏教授治学之严谨,也不难理解该书为什么能在 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了。2011年6月1日,周骏教授在第一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暨中国金融学科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根据我国30多年的发展经验,最好的组合是16%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9%的经济增长率和1%的通货膨胀率,他希望中青年学者对这一实践经验加以研究。

(三)周骏教授积极建言献策

周骏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研究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在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学用结合,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以及重大金融决策提供了建设性意见。货币流通是周骏教授学术研究的起点,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了按规律有计划调节货币流通的政策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初,周骏教授就向中国人民银行主张建立“二元银行体制、多重信用形式”,即区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人民银行要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建议发展多元信用形式,推动多种金融机构发展。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周骏教授学术研究的重点,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建议:现金(M。)应单独作为一个货币供应量层次;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应该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双重目标;货币政策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既要满足作为交易媒 介的货币需求,又要满足作为资产的货币需求。周骏教授主张资源配置必须“两只手”配合说,即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而优化资源的配置,既要市场调节的“无形的手”,又要政府计划的“有形的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率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福利。

正如周骏教授经常提到的:“培养自然科学家要进实验室,培养社会科学家要进入社会,不了解社会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家。”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周骏教授学用结合、服务社会,其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中一一得到了施行和验证。

 

在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周骏教授始终秉持着一种随发展而变化、博观而约取的钻研心境。他对金融的热爱和执着让我们不禁在倍感惭愧的同时迸发出积极向上的无穷力量。他对青年学子寄语——“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作为我国杰出的金融学家给无数金融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相信周骏教授的经历、品格和精神一定会继续激励我们全体金融学人努力奋斗,实现理想。

周骏教授今年已有85岁髙龄,老教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为了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年轻一代要担起责任!时光荏苒,十几年,几十年,很快就过了,而周骏教授对金融的热爱却从未减轻过,在他的心里,永远有国家和一份沉甸甸的金融事业——这就是大师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