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夏振坤:耄耋之年, 笔耕不言辍

夏先生耄耋之年, 仍思维活跃, 思想高明; 泼墨挥毫, 情高支援。 不畏浮云不怠思, 不畏山高不止行。 每每谈及学术, 仍言: 年读新书二十, 笔耕不辍, 是为目标; 严于己, 活到老、 学到老、 思到老、 写到老。 在夏先生现在这个年纪, 很多人已经安度晚年了, 而夏先生依然留心当代社会的各种新变化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新动态, 孜孜不倦的执著于经邦济世客观规律的研究。 正如夏先生的学生所说, “夏老师现在做学问也不只是纯粹的为了兴趣, 而是希望能补上中国经济社会研究在某些方面的欠缺, 为子孙后代、 祖国社稷留下有用的东西。”

和所有学者一样, 夏先生的家里也到处是书和画。 夏先生亲自书写并挂于书房的两幅书法作品表明了其独具魅力的学术人格。 其一是 “无为常新”, 夏先生对此的解释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名利上无为, 而知识要常新”; 其二是 《七绝》: “独坐幽楼万籍间, 无饥忘寐品华篇, 乐将余智穷深理, 奚念百年岁月迁”, 意即 “即使是一个人待在这间屋子, 坐在万本书中间, 探求学问,也是快乐的”。

2011年于北戴河

不同的是, 夏先生的夫人万云先女士还是位童心未泯的手工爱好者, 屋子里处处可见这位银发奶奶匠心独运的手工作品, 老两口的起居环境也因此显得生机勃勃, 趣味盎然。 结婚近 60 年间,万云先甘当夏振坤的助手和配角。 虽然她自己也是华农园艺系的教授, 是个工作狂, 但她事实上也成了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秘书。 即将庆祝钻石婚的两位老人最近在看 《金婚 2》, 夏先生会一边看一边点评: “嗯, 你没有她那么娇气!”、 “嗯, 我们从来不互相猜疑!”、 “嗯, 你更年期可没有这么麻烦!” 夏先生也从来不搞大男子主义那一套, 1995 年夫人小中风以后, 夏先生更是从来没有让夫人单独出过门, 夫人上菜场买菜他都手牵手跟着 “当保镖”。 夏老师爱做钢笔画, 万老师便是他最挑剔的观众, 每次指出他画中的不足,常引来夏老师孩子气般的不服输。 暑假天气热时, 二老便去北戴河消暑, 每年在北戴河, 夏先生都会写不少诗, 画许多钢笔画。 夫人则是他的忠实粉丝, 虽然每次都会指出他画中的不足, 以至引来夏先生孩子般的不服输, 但是最后都会将他的作品都传到了自己的博客里, 与许多老朋友一起分享。 他们也时常天南海北去旅游, 上五台山、 观虎跳峡、 游朱家角、 西行漫游……返程时则载满创作作品。 两人的恩爱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2008 年12 月8 日, 庆祝夏振坤教授 80 华诞研讨会在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包括夏老的亲朋好友和得意门生在内的, 近百位来自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会聚一堂, 庆贺夏老 80 华诞。 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曾成贵,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桂芳,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常务副书记马建中,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李德华, 省社科院原党组书记兼院长邓剑秋, 江西财经大学原校长史忠良等先后致贺词, 向夏老表示敬意和祝福。

2007年湖北社科院举办的80寿辰庆祝活动

在生日歌的旋律中, 经济学院学生代表为夏老献上了 90 朵玫瑰花。 夏老的学生代表用一副题为 “品高, 高山仰止; 学富, 富民追求”的对联表达了对夏老的爱戴。夏老向来宾表达了真挚的谢意。 他认为, 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血肉相连。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 经济学人有责任、 有能力为中国的长治久安、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如今的夏老, 始终不忘为 “ 新区” 积极献策。 他认为, 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要软化, 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武汉要努力建成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中心、 物流中心、 高新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等五大中心。 加快推进武汉 ‘1+8 城市圈’ 一小时交通网, 同时尽快打通到南昌、 长沙、合肥的高速公路, 将几个城市圈网络起来。 目前, 夏老又在研究一个 “大问题”: 改革开放怎样走出一番新天地。 将来取得成果后, 他并不想出版。 他说: “我退休这段时间, 就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是也没有闲着, 而且我自己认为进步很大, 工作的时候读书的时间很少, 但到退休以后呢, 有时间了嘛, 最近这十年, 我收获很大,认认真真地读了 50 本书, 写了这 47 万字的 《发展的多维视角》。 自认为我的代表作还有 《绿色革命之路———大国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 《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

2005 年参加博士生严炳洲和董虹博士论文答辩,前排从左起为徐长生、 夏振坤、 张培刚、 谭崇台、 夏兴园

夏先生之所以能在上述诸多领域取得如此成就, 是与他在学术研究实践中始终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保持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以及坚持独具魅力的学术人格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要 “潜心学问, 兼济天下”。 面对起伏跌宕的国际局势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要保持学者的理智、 睿智, “爱我中华, 守我人格,新而不流, 守而不僵”, 要承担起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