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坤:“中部崛起”主要首倡者

记者 杨鲜 杨向明

一个多月前,“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部崛起,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其实,这个词语早在17年前便已“出炉”。1月6日,“中部崛起”主要首倡者、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首次向媒体道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人物名片]

夏振坤:1928年2月出生,江西九江人。1951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研究生毕业。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社科院学术顾问、研究员,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享誉全国。

一开始只为湖北可能沦为“山间盆地”担忧,转而一想,不沦为“山间盆地”,该做什么呢,便想到与此对立的词,就是“中部崛起”

9点未到,夏振坤教授已早早地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握手之后,他转身进了书房,从书柜底层抽出一叠资料,轻轻地说道,一下子过去17年了。

这叠资料是《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战略座谈会情况反映》,其中一篇文章标题是《中部崛起还是“山间盆地”》。

夏教授坐在书房窗边的椅子上,阳光洒了进来。他看了看窗外,似乎看到了17年前的岁月。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部经济建设已见成效,大上海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西部以其占全国基建26%的投资、10万个大中企业改造为基础,正积极研究发展战略;南边,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正崛起,湖南省表现出“弃鄂投粤”的动向;北边,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将兴起正吸引河南北靠。而以中部“老大哥”自居的湖北省,出现安逸心态,经济排名有下降趋势。

这种现象引起了湖北一些学者的担忧。1987年3月,省社科院院长夏振坤带队,由五六名学者组成调研班子,到湖南、广东、海南岛等地考察后,发现形势不妙。

当年5月27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战略座谈会,夏振坤指出,我省虽然是“承东联西、南北对流”的结合部,却面临着“东西夹击、南北离异”的严重挑战;湖北要借东部的实力、学西部的劲头、步南方的开放、争北方的能源,形成中部崛起的态势,否则,湖北将沦为“山间盆地”。

两个月后,就湖北战略将叫什么战略的问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开会,讨论半天,大家一致认为,“干脆叫中部崛起”。

之后,夏振坤就此和经济学家张培刚交流,张培刚十分赞成。他随口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文革时放牛,有一次牛陷进淤泥里出不来,拉它的头、扯它的尾、搬它的腿,牛还是出不来,后来来了几个农民,用竹竿托起牛肚子,牛才出来。次年,在青岛召开的一次经济会议上,这个故事再度提起,被称之为“牛肚子理论”,后又叫做“中部崛起理论”。

说到“中部崛起”这个词,夏振坤笑了笑,“一开始只为湖北可能沦为‘山间盆地’担忧,转而一想,不沦为‘山间盆地’,该做什么呢,便想到与此对立的词,就是‘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若持续太久,会非常危险

物换星移。时间到了2001年,西部地区GDP增幅高达8.5%,高于全国7.4%的增长速度,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中部塌陷”成为不争的事实。继湖北之后,江西、河南分别提出“中部崛起”、“中原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引起高层重视。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湖南、安徽等省纷纷制定和落实“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走过了17年历程,由湖北一省的战略扩展到几省的战略,由地区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中部崛起载入了史册。您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啊!”面对采访者的感慨,夏振坤教授谦虚地说:“不能这样说。主要靠省委、专家以及中央的认可。”接着,夏教授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中部崛起上升到一定高度是必然的,主要有三大原因。

中部能否崛起,直接检验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整个国家飞速发展了20年,以沿海为龙头的发展结果是,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持续太久,会非常危险,导致区域间形成对抗、过多的外向依赖等等,拉丁美洲就吃了这方面的亏。

从经济发展成本、效率考虑,需要尽快实施中部崛起。经济发展靠政府拉动,效果很快,但成本很高;靠市场拉动,成本低,但是太慢。目前,东部市场拉动已成熟,西部能不能迅速转向市场拉动还有待观察,因为西部市场发育缓慢,基础设施也较差。而中部地区经济基础好,最有优势能快速从政府拉动转向市场拉动。

中部崛起也有利于反腐败。东部、南方经济发达,树立起高消费“榜样”,加上从中部到上海、广州十分便捷,所以中部地区的社会精英包括政府官员、企业主、科技人才等,最容易到东部、南方接受高消费的释放。你在广东是县长,我在湖北也是县长,为何你有名车、别墅,我却没有。一攀比,心里一不平衡,就容易滋生腐败。

从中部崛起到中国现代化研究,夏振坤教授一直在“潜心学问,兼济天下”,他要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提供力所能及的智慧

“当年提出中部崛起只是作为地区战略”,夏振坤教授坦诚地说,近年来,主要精力放在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上。

其实,从中部崛起到中国现代化研究,夏振坤教授一直在“潜心学问,兼济天下”,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提供力所能及的智慧”。

这种研究过程与其治学方式息息相关。夏老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钱学森院士的启发下,搞了五六年的“系统论”,受益匪浅,“我喜欢跳出理论来研究问题,先掌握全局,再看细节,最后再从全面来研究。”

谈到现在的生活,夏老高兴地说,有了充足的时间,主要做三件事:带研究生、读书、旅游。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要读20多本新书,“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思到老、写到老”。

正是这种精神,夏振坤教授著作等身,已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还赢得顶顶头衔……

夏老挥挥手,谦恭地说,“这些都是别人送的,哲学家不敢当,政治学也只知一点皮毛。喜欢读书倒是真的。年轻时,想读书却读不成,没有书读、没有时间读、有书了也不能瞎读。要做学问,得博览群书,尤其是研究中国的经济学,不懂历史、政治,不懂哲学、社会学,只会钻进死胡同,因为很多经济问题掺了政治、社会因素。”

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书法作品,都出自夏老之手。一幅是“无为常新”、一幅是首《七绝》“独坐幽楼万籍间,无饥忘寐品华篇,乐将余智穷深理,奚念百年岁月迁。”后者是去年76岁生日时自创自书,夏老解释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名利上无为,而知识要常新;即使是一个人呆在这间屋子,坐在万本书中间,探求学问,也是快乐的。

谈兴正浓,夏老的夫人万云先教授走到书房门口,“说了半天了,喝口茶吧。”话题又转向了家庭,夏老显得十分自豪,“我们是大学同学,结婚53年了,从未吵过架。家庭是人生一个重要根据地,是休养的港湾,是力量的源泉。我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婿都是教授,我们一家有4个博士、6个教授、3个博导、3个国务院津贴专家。”

阳光洒满了屋子,照在书法《七绝》的上面,“乐将余智穷深理,奚念百年岁月迁”,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