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非常重视天人关系,并把“知天命”与“尽人事”联系起来,目的就是实现“知天命”与“尽人事”的有机统一,达成“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

  • 按照通行编撰体例,虽然“秋水”常被列为《庄子》“外篇”中,但历代笺注大家和诸多学者并没有因其非“内篇”而忽视其理论价值,恰恰相反,他们一致强调“秋水”在《庄子》中的重要性

  •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潮。随着儒学的沉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的象征,孔子形象的变迁附着了更多的政治、社会内涵,特别在汉唐时期。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设立“出土文献与秦汉社会”规划项目,旨在推进对秦汉社会的深入研究,而大量出土的简帛资料为我们重新认识秦汉时代提供了契机。

  •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谋划和部署。

  • 汉语哲学在21世纪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表明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者有两个标志性的特征,即哲学的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双重要求。

  •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

  • 翻译科举是清代独有的专为旗人设立的一种科举制度。入关之前,满洲统治者就已开始以考试来选拔人才,入关以后,效仿明制设立文科举,后允许八旗子弟参加,并准识汉字者考试翻译。

  • 近年来,诸多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揭示了宋代文明达到的高度,但从官制角度讨论宋代文明的还比较少。笔者认为,复杂的官僚制度是宋代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之一,同时也为宋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

  • 有学者将史前时期分为查海时代、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以其代表我国史前时期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北京大学哲学门,创造的景象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中“中国哲学”的景象也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审视它需要古今贯通的眼光。

  • 《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也随之拥有了不同的传承系统。随着孔门弟子活动空间的扩散,儒家的《诗》教、《诗》本也发生了跨地区、跨时代的传播。那么孔子之后,《诗》教究竟在孔门弟子的传承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就要从孔子《诗》教的内容说起。

  • 琴是乐器,亦是“道器”,“左琴右书”很早就成为士人理想生活的典范。诗与琴都是关乎理想、信仰、知己、隐士和山水的故事。因此,“以琴喻诗”遂成为古典诗学中饶有意味的象喻批评方式。

  • 千百年来的王朝统治者多实行积极的粮食储备政策,广泛营建官方和民间仓廪,形成了“积贮为国本”的态势。《礼记·王制》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直观表述出粮食储存与国家政权存续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