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丽:以文化实践强化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体功能主要是对主体“人”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自由人”的教化过程。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的对象化成果,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又立足中国革命斗争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文化实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强化高校青年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包含着诸多矛盾运动,需结合当下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诸多新特点,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集体记忆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通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讲好革命故事,在社会革命实践中为青年学生所感知、体悟、理解、认同、接受,推动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实践旨归是培养“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时代新人。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底色的革命理论强化理性认知

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救亡图存、探索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时代课题。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革命思想发展史看,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都走不通。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正式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并用这个新的先进理论,逐步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底色的革命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指南,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就是箭和靶的关系,不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革命思想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革命文化蕴含的核心要素均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遗传密码”。当下,革命文化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把这一文化发展与实践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关于革命文化价值及其教育意蕴的论述是新时代革命文化教育系统把握时代主题、强化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实践动力的科学指南。“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滋养。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底色的革命理论作为青年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体内容,只有客观、正确、科学、全面深入地学习与认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方针,才能保障对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正确方向。

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汇聚的革命历史强化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中国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中国革命的成功,才孕育形成革命文化。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文化的主创者,百年来星散在中华大地上的革命文物以集体记忆的形式书写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文化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注重将革命文化中的行动意志与时代需求、社会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提炼转化为革命精神,使之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勇于斗争的强大动力。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对中国革命重要历史事件进行针对性地记忆叙事,既可审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事件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意志、情感、追求目标等社会属性,还可激发个体对历史创造者追求并捍卫真理、勇于斗争、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情感意志的情感共鸣与认同。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用红色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与人的主观需要相适应,通过“情感”的桥梁沟通能够提升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性,引导主体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道德情感,由情感升华而产生的认同更持久,更能促进教育目标实现。

高校革命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交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学习革命历史、正确了解党的历史、拥护党的全面领导,正确看待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转折,有效指导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抹黑,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从革命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弘扬革命精神,发挥革命文化价值引领作用。

以继承弘扬革命精神强化行为认同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依然横行,两股潮流、两种道路的较量更加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意识形态的威胁需要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来消解。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百年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主体价值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集合体,凝聚了人们的价值共识和共同意愿,通过解码、继承、弘扬、创新和升华,不断发展成为了内容丰富的革命精神谱系。革命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也是党克服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动力源泉。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人文动力。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高校对青年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以继承弘扬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相应的革命精神教育实践活动,满足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高校对青年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既要为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先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为其社会化进程提供行为标准,还要为其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正确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具体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以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无产阶级的价值道德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品质,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在实践上引导高校学生以革命精神为能量补充,通过历史记忆叙事,促使高校学生同革命英雄人物的行为动机、情感意志产生共鸣与认同,强化勇于斗争的精神意志,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中。

综上,认同是将外在的理念或标准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的社会心理过程,满足个人归属感。理性认知是产生情感认同的前提,情感认同也会在理性认知的深入过程中不断深化,情感对行为产生的推动为认同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来源和成分。情感认同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对人的行为实施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因此,革命文化教育需要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人格形塑教育及行为认同等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方法和载体“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培养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知”“行”合一。

【本文系2023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红色文化云资源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023XKT7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