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骏:以教材为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主要遵循,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载体,更是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教材建设工作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教材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材为基。教材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

首先,教材是国家事权,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新时代教材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教材内蕴的这一国家属性要求教材编写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把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面、系统、有机融入教材,分学段、按学科层层递进阐释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教材是开启民智的载体,是培养“时代新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教材是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是连接国家课程和一线教学活动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遵循。通过教材,输出科学规范的学科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使学生真正能够通晓道理、丰富学识、塑造品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材是民族文化的依托,为培养人才提供文化底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教材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情感传承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材建设,与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演化路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材通过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趣,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最后,教材是政治文明的产物,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理念。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突出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对教材内容本身的要求,也是对教材建设工作的要求。纵观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材建设特色化道路,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担当使命,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一脉相承。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教材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立足这一制高点推进教材建设,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成为时代关切、历史必然。

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核心要义是育人育才,说到底教材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能够为培养人才提供知识载体,并促使人在知识学习中通过实践养成智慧,以扎根中国大地、铸造中国魂的方式为育人提供文明向导,从而形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时代价值。教材的本体价值即为知识提供载体,以知识载体的方式在育人过程中传递知识。事实上,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蕴含着知识背后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隐藏着认识世界的行为模式。在我国,教材作为传递课程知识、实施课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本体价值,教材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展示了价值观、思想、制度、文化等各方面,以此达到潜在育人的目的。教师以教材传递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充分利用教材建设建立起文明、规范、健康的铸魂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如今,人类文明已历经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依旧不变。一方面,学生可获得的信息渠道日益多元,使得传统教材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对教材批判性的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材依然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地位同时也得到教师和考试制度的权威的强化。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教材的编研虽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教材本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并没有削弱。人才培养离不开对高水平教材的精心培育,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等,都集中体现在教材建设中。教材建设要把好思想政治关、专业学术关和改革方向关。要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的体现,也要确保教材既立足学术前沿、符合科学规律,又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此外,还要注重教材的时代性、系统性,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思想,新时代教材建设需把握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广泛吸收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宝贵经验,正确处理好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培养扎根中国大地、饱含中国文化情怀、心系全人类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材是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通过教材,知识以权威性的面目出现,它不仅能够为学生进行知识的导引,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编排呈现方式,为课程实施提供核心内容。从这一立场出发,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相连。没有教材建设依托,课程建设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建设,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课程建设。反过来,通过一流的课程建设,在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对新问题的深入探讨、解决,也会促进教材建设,将教材的整体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载体,课程的实施需以教材为中介。一部优秀的教材,不仅是教师开展对应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系统地获取该课程所传递知识的主要材料。优秀的教材,为教师备课、讲授、指导学生阅读和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教材中输出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讲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拓展,成为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从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来说,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基本遵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中华民族风格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只有教材建设上去了,真正做到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强化铸魂育人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才能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导向,使教材建设的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编排设计等符合课程建设规律。同时,始终秉持和贯彻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铸魂育人提供及时而必要的理念向导,为课程实践提供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