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1913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的贫困山村,他从小就立志发奋读书,探索富国强民、振兴中华的道路。针对当时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张培刚提出了振兴中部的 “牛肚子理论”,今天,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正是“牛肚子理论”。他不断突破自我,85岁高龄还担任博士生导师,汲取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为发展经济学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
1934-1941年,在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经济系学习。
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教授。
1948年,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及研究员。
1949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教授,兼任武汉大学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
1950年,被任命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华中工学院规划委员兼办公室主任。
1957年,任华中工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1979年,任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8年,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4一2011年,任华中理工大学(后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任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98岁。
序号 | 著作名称 | 出版单位 | 出版时间 | 备注 |
---|---|---|---|---|
1. | 《清苑的农家经济》 | 商务印书馆 | 1936年 | |
2. | 《广西粮食问题》 | 商务印书馆 | 1938年 | |
3. | 《渐江省粮食之运销》 | 商务印书馆 | 1940年 | |
4. | 《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英文版 |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 | 1949年 | 1969年美国再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基西哥出版。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初版, 1988年再版; 2002年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再版, 2012年中信出版社重印再版, 2013年《农业与工业化》中文版由武汉大学作为校友优秀作品再版。 |
5. | 《政治经济学辞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主编) | 人民出版社 | 1980年 | |
6.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合著) | 人民出版社 | 1980年 | |
7. | 《微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合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6年 | |
8. | 《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91年 | |
9. | 《新发展经济学》(主撰)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1992年 | 1999年修订再版 |
10. | 《张培刚选集》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97年 | |
11. |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97年 | |
12. | 《发展经济学教程》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1年 | 2007年修订再版 |
13. | 《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作为上卷与《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又收选于“中国文库”第四辑,作为“新中国60周年”哲学社会科学类名著重印出版。 |
14. | 《20世纪中国粮食经济》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
15. | 《发展经济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
16. | 《张培刚经济文选》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2011年 |
论文名称 | 研究方向 | 发表时间 |
---|---|---|
民国23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 农村经济 | 1935年夏 |
近年来的灾荒 | 农村经济 | 1935年4月 |
我国合作社的现况 | 农村经济 | 1935年4月 |
保定的土地与农业劳动 | 农村经济 | 1935年11月 |
中国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 农村经济 | 1936年3月 |
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 | 农村经济 | 1936年春 |
中国农业经济的新动向 | 农村经济 | 1937年4月 |
沦陷区的农村经济 | 农村经济 | 1939年8月 |
亚洲及远东地区的土地利用 | 农村经济 | 1948年 |
渐江粮食消费的一个特殊习惯 | 粮食问题 | 1936年11月 |
论我国粮食盈亏的估计方法 | 粮食问题 | 1937年夏 |
论战时粮食统制 | 粮食问题 | 1938年 |
抗战期中我国粮食问题的探讨 | 粮食问题 | 1938年12月 |
亚洲及远东地区的粮食与农业 | 粮食问题 | 1949年 |
一年来农村金融的调剂工作 | 货币与金融 | 1935年3月 |
法国货市贬值的问题 | 货币与金融 | 1935年6月 |
汇兑干涉之研究 | 货币与金融 | 1935年11月 |
通货膨服下的农业和农民 | 货币与金融 | 1947年2月 |
第三条路走得通吗?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935年2月 |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945年10月 |
对“工业”和“农业”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深层次探讨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945年12月 |
关于“厂商均衡理论”的一个评注 | 经济学说评论 | 1943年5月 |
论“正统学派”对于经济学的新看法 | 经济学说评论 | 1946年7月 |
论经济学上两大准则——效率与公平 | 经济学说评论 | 1947年5月 |
从“新经济学”谈到凯恩斯和马克思 | 经济学说评论 | 1948年6月 |
我国农村调查之困难及其补救 | 农村调查方法 | 1934年11月 |
论农村调查的方法——拣样调查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 农村调查方法 | 1936年1月 |
论农家记帐调查法 | 农村调查方法 | 1937年6月 |
农村调查与资料整理 | 农村调查方法 | 1937年9月 |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80年 |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80年 |
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探讨社会主义经营管理问题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85年 |
浅谈宏观控制及其与微观摘活的关系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86年 |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借鉴和利用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87年 |
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88年 |
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1998年 |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2000年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概述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3年 |
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89年 |
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89年 |
对“工业化”定义的重新表述和进一步探讨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关于工业化“起步”或经济“起飞”问题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区别和联系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智力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外贸、外资与经济发展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0年 |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衣业对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作用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农产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由来和展望——关于我的《发展经济学通论》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1年 |
计划与市场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2年 |
新贸易理论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5年 |
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5年 |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论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5年 |
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6年 |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6年 |
“牛肚子理论”——简释中部崛起的理论基础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1997年 |
理解中国,需十分谨慎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2001年 |
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 2002年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熊彼特经济学说 | 1981年 |
熊彼特经济理论 | 熊彼特经济学说 | 1986年 |
创新理论的现实意义——对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介绍和评论 | 熊彼特经济学说 | 1991年 |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译本序言 | 熊彼特经济学说 | 1991年 |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译本改写序言 | 熊彼特经济学说 | 1996年 |
日本物资流通管理教育考察观感谢 | 管理学科 | 1980年 |
美国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特点——兼谈改革我国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议 | 管理学科 | 1982年 |
企业管理和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管理学科 | 1990年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1947年 | 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 |
2009年 | 当选“功勋湖北人物” |
2009年 | 当选“新中国最有影响的100名经济学家” |
2010年 | 当选湖北省首届“荊楚社科名家” |
2011年 | 被授子“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