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珍:落叶不扫凸显城市治理的温度

今年,武汉的秋天可谓“超长待机”。一夜风雨过后,武汉三镇落叶成毯。为了给广大市民留住这难得的城市深秋之美,最近,武汉在7个公园广场推行“落叶不扫”模式。在国内,上海、南京、青岛、西安等地也先后开启“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模式。

11月17日,在通往东湖风景区的黄鹂路上,沿街的梧桐树落叶铺满了人行道,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影。 记者詹松 摄

落叶不扫,并不是所有地方的落叶都不扫,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公园、景观道路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赏点。落叶不扫,也并不是“放之任之”,而是在不破坏自然形成的落叶景观的前提下,对路面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保洁。出于消除火灾隐患等安全考虑,平时都是采用机械化的方式扫除路面落叶,而在“落叶不扫”模式下,需要环卫工作人员人工清捡夹杂在落叶间的烟头、掉落的枯树枝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杂物,并且还不能破坏落叶景观。甚至可以说,相对于落叶全扫,落叶不扫的工作更精细、工作量更大。

落叶不扫在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审美,凸显了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的升级,是城市治理愈加精细化的体现。落叶是自然形成的季节景观,城市需要这样的景观环境,美丽城市的建设也需要生态的装点。落叶不扫就是在考虑安全的基础上,更多考虑了市民审美的需求、文化的需求,无疑是一项民生之举。

从垃圾变为景观,对落叶认识的转变也凸显了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古以来,落叶就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发胸臆最重要的对象之一,沉淀为一种传统文化意象,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对诗意的追求同样不可或缺。“一叶落知天下秋”,落叶是秋天信使。落叶不扫得以让市民真切感受到秋意,体悟季节更迭、万物荣枯,既凸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也可能成为一种城市记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