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士兵:经济世界中“经济人”的新认知

一、传统经济学“经济人”的含义和局限性有效的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传统经济学研究中,“经济人”假设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其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以规避对“人性”本身的许多争议,从而更便于研究相关的经济学主题。“经济人”假设只是传统经济学对现实的一种简化,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性模型,其主张:(一)人是理性的。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只意愿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满足。(二)利己是人的本性,在参与经济活动时,人们追求的往往是个人利益,而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在和他人利益的交换中实现的。在“经济人”本性的驱使下,交换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利己本性是人类交换倾向的作用方式和外在形式。而正是这一假设的规避,为经济学的研究留下了许多讨论空间和研究盲区。“经济人”假设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人并不能理性的战胜一切”。“经济人”假设所设想的完全理性测度受到个人在信息获取与加工上的认知和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的限制,因此,“自利”不可能通过完全理性的抉择和精确计算成本-收益来实现。如果无限夸大“经济人”理性行为的认知价值,或者赋予“经济人”全智全能的荒谬理性,可能导致经济学研究过于相信从抽象的“经济人”假设所做的所谓的实证分析,形成经济学的认知迷惘。(二)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不存在,但不否定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追求最大化原则不是所有时候所有条件下采取的行为特征,而只是某些人某些环境下在一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特征,人类同时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大化的非理性倾向和努力追求最大化的理性倾向,人类的行为往往与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个基本原则背道而驰,比如人类的无知、错误,即使与切身利益有关也无动于衷,也存在不合逻辑、受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A.Tversky和kahneman在大量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后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同时受到人们自身信念、心理特征、价值观以及灵活偏好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三)不可否认人类有自私的特性,但也有利他和公正的特性。“搭便车”行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预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相反的是,人们更多的总是表现出利他的行为。(四)“经济人”假设理论并没有很好的剖析企业家的真实行为。由于存在“X-低效率”现象,每个企业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实现最大化原则,更多的时候,企业家们也似乎不太关心经济学理论。同样,“经济人”理性假设,也受到一些理论的批评。哈耶克认为对经济理性的迷信可能导致经济制度的失败。他认为很多制度在历史上能够存续,并非是人类的理性和社会科学的功劳,意识形态和宗教往往起了很重要的角色。而意识形态和宗教不是靠理性来决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游戏规则和人的行为准则,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承诺机制是意识形态所提供的。各种意识形态和宗教之间在一个社会中的竞争会使最有利于自发秩序扩张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在社会发展和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能够长期生存发展,没有基于理性,却获得广泛的并不凭理性的追随者,形成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道德和自利是一对矛盾,对于这对矛盾,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分别在他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做了很好的诠释。“经济人”假设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则没有被提及过。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经济世界中的每个人因为其社会阶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文化和经历的差异,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当然,对“经济人”假设的理性批判和分析,并不是说要全盘否定它,这需要用辩证法的思维来分析对待处理实际问题。比如说,在具体的经济政策设计、在企业管理和收入分配等领域,我们都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此外,“经济人”假设与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不吻合。联合国所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动物保护、碳排放、气候变化等许多国际议题都不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所提出的。中国自古以来也不是按照“经济人”假设来处理对外关系的。“和为贵”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主张,都是凭借自身的文化制度上的优势和先进性来感化外围国家、地区和民族。“经济人”假设是无法解释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特别是对非洲的援助若按照该假设,是根本就不会发生的。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突出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基于以上分析,“经济人”假设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前提,遭到了挑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人”。

二、经济世界中“经济人”新认知的理论思考对经济世界中“经济人”的重新认知,源于我们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新思考、自然世界和经济世界统一性思考以及跨学科之间关系的思考。(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新思考。  1.经济学理论近百年来交错否定和讨论,对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迫在眉睫。 近百年来,社会整体经济虽然不断发展进步,但始终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威胁。为解决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探索主要是古典宏观经济学。古典主义的核心是“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他们主张一切由市场决定,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不主张政府干预。然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推翻了市场机制和“萨伊定律”,直接催生了反古典主义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失灵只能通过宏观政策来消除,因而主张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在当时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此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都未曾有人质疑。但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高物价与高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而遭遇空前的信仰危机,受到有些学派的反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都认为凯恩斯主义忽略了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缺乏微观基础。而供给学派则认为供给是维持实际需求唯一源泉,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三大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论争各有胜负,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分化演变成两大对立阵营:即信奉自由主义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崇尚干预主义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近百年的交错否定和讨论,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可用于解释一切经济现象并解决经济危机的统一的经济学理论,重构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形象地说,就好比,现有的以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层面只是研究到了如同自然界的“水”一样,只是研究的经济学中的“水”的表面特征,以及“水”与经济世界中其他的经济物之间的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规律,而从来没有进一步地去研究经济学中的“水”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这样的规律,更没有去剖析和研究经济世界的“水”是否可能由“经济氢原子”和“经济氧原子”构成,或是由其他什么经济元素构成,更谈不上它们构成的数量匹配关系。2.“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作为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经济人”假设其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这种抽象实际上就是将经济世界中的人不当成“人”,而是当成一个纯粹的“经济动物”。而这种纯“经济动物”本身并不存在,因为不可能存在任何时候都完全理性的人,因为“人性”的存在,人必然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可见,由于这一假设的局限性的存在使得一切以其为基础的经济理论都会产生一定的偏误,从而影响在实际中的应用。(二)自然世界与经济世界的统一性思考。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能够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借鉴的问题,是需要讨论的。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所说,“社会秩序是自然秩序的延伸”。坚持统一的科学观——社会同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做出划分的基本原则,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是可以获得实证知识的。人类对经济活动和自然物质活动的本质认识都是通过大量观察,从而进行探索总结的,经济理论也要求我们能从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总结、抽象出客观经济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因此,无论是在认识论上,还是在量变和质变的哲学辩证关系上,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三)自然世界的自然物与经济世界的经济物跨学科思考。自然世界的自然物根据物质的种类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根据元素组成特点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化合物根据所含化学键种类又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而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根据我们的研究和认知,经济世界的经济物如同自然世界的物质一样,也是由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构成,其中更多的可能是经济化合物。经济物实际上就是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混合物或者经济纯净物,经济纯净物又分为经济单质和经济混合物。经济世界中的经济物也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也可能分为无机经济化合物和有机经济化合物。在化学中,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是含碳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简称有机物。除含碳元素外,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氢元素,有些还含氧、氮、卤素、硫和磷等元素。此外,有机化合物数目繁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的普遍。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物相比,有机物与经济活动存在更好的对应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限制:无机物种类有限,有机物却多达几千万种,且还在不断增加,是化学的研究重点。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式日趋多样,各领域的分工进一步细化,所以只有几乎不受数量限制的有机物与之有对应的可能;2.中心化:无机物的构成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元素都能以自身为中心构建一个化合物体系,从宏观上看无规律可循。而有机物从构成上就以C元素为核心,各种化合反应也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人类的经济活动,看起来种类繁多,却始终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人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这一点和有机物的特点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整体平衡性:经济世界更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经济世界中各种经济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能量来源,如同人体中的氨基酸、蛋白质、酶等有机物发生反应为人体提供生命所需能量。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生物体基本成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各种能量进与出均要保持均衡。这与经济世界也有类似之处,经济世界从宏观来看就是供给与需求的角力,各种经济反应的发生都是供给与需求角力的结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经济世界中的经济物更多的是有机经济化合物,但和自然世界一样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无机经济化合物。

三、经济世界中“经济人”新认知和定义对经济世界中的“经济人”重新认知,需要对经济元素的概念和有机经济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进行阐述。(一)经济元素的概念。化学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电荷数决定了其元素种类。经济元素概念的提出是通过对化学中元素概念的置换得来,用以阐释经济世界中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元素的各种性质和特征都是通过经济单质或经济化合物体现。在经济世界中,“经济元素”是构成并能影响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互相之间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能够独立产生经济效力,能够进行资源配置的最小基本单位,具有不随时间积累和改变的守恒性特征。化学元素的性质都是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来的,自然界元素的性质是固有的,但是这些性质也是在发生反应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元素的性质也是固有的,其性质也是发生经济反应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对各种经济反应进行分类,比如经济化合反应、经济分解反应,从大量的反应中去归纳参与经济反应的单质或者化合物,这样才有可能总结经济元素的性质和特征,并将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经济要素的某些特性归为某一经济元素,形成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经济元素。可见,经济世界中的经济元素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要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经济世界中,我们用肉眼或者感官所能够看到或感知的,如经济人、生产、消费、投资、出口、金融、家庭、教育、政府、人文景观、经济环境等都属于广义或狭义的经济物。也就是说包括经济人在内的这些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要素充其量是经济世界中的经济物而已。(二)有机经济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经济世界是由无机经济物和有机经济物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为有机物发生反应会生成无机物,即有机经济物发生经济反应会生成无机经济物,所以,无机经济物是与人存在间接联系的经济物。凡是由人直接组成或者参与的经济物都属于有机经济化合物的范畴,与人有间接联系的其他经济物属于无机经济化合物的范畴。化学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表现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官能团来分类;二是按照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骨架来分类。化学世界中的官能团主要涉及碳(C)、氧(O)、氮(N)、磷(P)、硫(S)、氢(H)、氟(F)、氯(Cl)、溴(Br)、碘(I)等10个基本元素。(三)“经济人”的新认知与含义。既然我们认为“经济人”属于有机经济化合物的范畴,那么,经济世界中的“经济人”就可能包含我们要去发现和认知的经济碳元素、经济氧元素、经济氮元素、经济磷元素、经济硫元素、经济氢元素、经济氟元素、经济氯元素、经济溴元素、经济碘元素这十个经济元素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它们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结合,由此构成各种“经济人分子”,并由此发生经济世界各种各样的经济反应。综上分析,则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与经济人有关的概念链:经济人→经济人分子→自然人→自然人中所承载的经济元素。这样一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我们用下面一个集合的概念进行阐述:“经济人”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是由无数个“经济人分子”构成,而“经济人分子”又是由一个个生活在经济世界中的承载着某些经济元素的“自然人”当且仅当他们参与经济活动时,根据他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键能”大小,以及他所承载的经济元素的核外经济电子数的多少及排布方式,形成各种相同或者不同的“经济人分子”,从而构成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经济人世界。如图1所示。

图1:“经济人”与有机物对应关系示意图 在“经济人分子”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自然人的差异,以及同一自然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其所承载的经济元素参与形成经济人分子的情况也许不同,可能是官能团也可能是碳骨架亦可能是其他结构,并且不同自然人组合形成的同种经济人分子也可能不同,这类似于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四、“经济人”新认知下的理论研究总体框架基于上述“经济人”的新认知,也就给了我们经济世界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总体框架。研究总目标:通过对经济物的剖析,对其进行经济学实验从中发现经济元素,并且对经济元素的性质进行界定和测度,从而探索各个经济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以及它们组成的经济混合物和经济纯净物的规律,最终编制经济元素周期表。研究的切入口:通过对经济人的解剖,力求从经济人中剥离出最核心的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元素。总体研究框架:(一)从经济物分类开始,研究经济物(有机经济物、无机经济物) →经济混合物和经济纯净物→经济元素。(二)从经济混合物和经济纯净物中剥离或凝练出经济元素。以“自然人”和“经济人”为切入点,剥离出基本的经济元素。(三)剥离出几个基本的经济元素后,进一步研究经济元素的经济原子量问题。(四)在对经济元素进行经济原子量的测度之后,进行经济元素周期律的描述与研究。(五)根据经济元素的周期规律,进行经济化合反应分子式的研究,从而实现对现有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表现的“经济化合分子式”描述以及对尚未发现或者形成的“经济化合分子式”描述。

五、“经济人分子”经济学实验方案设计如何从经济混合物和经济纯净物中剥离或凝练出经济元素是研究最初需要解决的切入口。我们遵循学术研究由简至繁的研究路径原则,决定从“经济人分子”入手进行探索。从经济世界中的具体形态出发,我们将“经济人分子”又暂时分为“家庭经济人分子”“企业经济人分子”和“政府经济人分子”三种经济人分子形态,先期我们先对“家庭经济人分子”进行探索性讨论与实验。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再对其他“经济人分子”进行研究。家庭是经济世界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单位,自然人是家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那么,针对“家庭经济人分子”的研究,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基本概念定义。自然人:是搭载了所有可能组成“经济人分子”的必要元素的载体。经济人:整体概念,由无数个经济人分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家庭经济人分子:由一个个生活在经济世界中的承载着所有经济元素的自然人当且仅当以家庭成员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时(主要是家庭消费和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付出),根据他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键能”大小,以及他所承载的经济元素的核外经济电子数的多少及排布方式,由他一个人或与其他家庭自然人的经济行为形成各种相同或者不同的“家庭经济人分子”。(二)核心经济元素的定义。作为有机经济物可能涉及10个基本经济元素,那么,“家庭经济人分子”中最核心的经济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可从最简单的家庭结构着手讨论,并以自然世界中最简单的有机物作为参照来进行探索。自然世界中最简单的有机物主要有烷烃和烯烃,最简单的烷烃是甲烷,而最简单的烯烃主要是乙烯。甲烷是最简单由无数个甲烷分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而1个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组成。其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以单键连接。它的分子式是CH4,它的结构式如图2.1所示,电子式如图2.2所示。

      

图2.1 甲烷结构式       

图2.2 甲烷电子式

乙烯是由无数个乙烯分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而1个乙烯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组成。其中,2个碳原子之间以碳碳双键连接,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以单键连接。它的分子式是C2H4,结构简式为CH2=CH2,它的结构式如图3.1所示,电子式如图3.2所示。

图3.1 乙烯结构式   

图3.2 乙烯电子式 从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来看,它们涉及两个基本的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为此,我们便以最简单的家庭经济人可能也含有最基本的经济碳元素和经济氢元素为经济学实验目标进行研究探索。(一)经济“碳”元素的定义及依据。“经济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它是由无数个“经济人分子”构成。这决定了“经济人”不再是某个具体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并不是指个体的人,也不仅仅是指群体人简单代数和。作为有机物必有的“碳”,那么,“经济人”作为有机经济物,它必有的“碳”是什么呢?首先回顾一下碳元素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地位。碳元素作为有机化学的核心,它组成了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是链接各个元素的最基本单元和工具,有机化合物中一切元素都是通过碳元素相连接。因此,不难想到,如果我们要在经济世界中找到经济碳元素,就需要发现究竟是什么在推动经济世界的运行,驱使着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组织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可见,经济活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如果人类没有欲望,没有生存需求,经济活动也就不可能出现。因此,经济活动的根本驱动因素就是人类的生存需求。那么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否就对应经济碳元素呢?人在没有参与经济活动时,是一个个生活在经济世界里承载着某些元素的“自然人”,他们和“经济人”的区别是是否参与经济活动,那么“自然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经济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必被激活的元素。而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需求。如果粗浅的将生存需求对应经济碳元素的话,可能无法解释不同有机物碳元素数量不同的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生存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当一个经济有机物的经济碳元素数量较低时,可以解释为此时的经济碳元素以满足生存需求为主。当经济碳元素数量较高时,如果再将此时的经济碳元素解释为生存需求,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经济碳元素所对应的需求并不是经济学定义中的需求,也不仅仅是生存需求,它更贴近于更为广泛的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中的需求,是一种广义的需求。此外,为什么化学有机物是以碳为基础而不是其他元素?我们可以从有机物定义来理解这个问题。有机物定义来源于可以组成生命基础的物质。那么,能成为有机物材料的主要骨架或者元素,必须满足3点要求:1.化合价适中,至少可以形成3个以上共价键。2.活泼性适中,不能太惰性,也不能太活泼。3.此元素相互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明确了这些要点,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发现:H(氢)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只能形成一个共价键,不能以它为化合物桥梁。He(氦)也不行,虽然外层有两个电子,但是惰性太强,几乎不能进行化学反应。Li(锂)、Be(铍)、B(硼)化合价太少,且比较活泼,不合适作为骨架。O(氧)、F(氟)电负性一个比一个大,且化合价少于3。氮自身和自身难以形成长链化合物。硅也有作为有机物骨架的潜力,但是硅和氧形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硅是固体,不适合生命。而碳元素其自身化学活性适中,价态刚刚好,自身可以和自身结合形成长链。氮和磷,虽然不能作为骨架结构,但是却和碳一起构成生命物质的主要元素。例如生命最基本氨基酸、核酸。如果说含碳化合物是有机物的共性,我们可以从共性这一角度去思考经济人的共性。作为自然人的经济人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是所有自然人的共性。当然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生存的需求会不断地升级,但此时的需求可能是其他的元素。那么作为生存需求,从生理上的需求,再到生存需求,衣食住行,这都是属于生存的需求。不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他们的最基础的目的是活着,存活的第一要义是有生命体征的存在,我们是否可以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假设为是“经济碳元素”的核心属性。同时,化学成键三原则分别是: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以及洪特规则。轨道对称性匹配,轨道能量相近,轨道最大重叠,其中,轨道对称性匹配起到决定性作用。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新键的生成,大体可以视为电子从旧轨道离开,进入新的轨道过程。而有机物分子内原子间的化合键基本为共价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以甲烷为例,甲烷由一个碳元素和四个氢元素构成,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时,这种共价键是极其稳定的。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比如达到燃烧条件,在燃烧的作用下,甲烷分子中的四个碳氢单键发生断裂,两个氧分子中的氧氧单键发生断裂,重新结合形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两个水分子。而重新结合产生的产物中也有碳元素的存在。甲烷中的碳元素与四个氢元素形成了四个碳氢单键,就像是一个“家庭经济人分子”中有作为基础生存需要的“经济碳元素”存在,也有作为其他条件的“经济氢元素”存在,生存需要和其他的条件构成稳定的共价键。当类似“氧气”作为经济反应条件时,几个可能的经济“氧元素”融入“甲烷”分子式中,原来稳定的共价键为发生断裂,电子从旧的轨道离开进入新的轨道,原本稳定的分子式中的“经济碳元素”和“经济氢元素”在条件的作用下形成配合度更好的“家庭经济人分子”。而这种新的经济人分子中也存在“经济碳元素”这一必要的需求。经济“碳”元素的定义思路见图4。

图4 经济“碳”元素定义思路

(二)经济氢元素的定义及依据。如果经济碳元素的核心特性是广义的需求,那么,经济氢元素的核心特性又是什么呢?基于绝大多数有机物有碳必有氢的前提,我们发现经济人为了满足需求,需要进行一定的劳动或者支付一定代价这样的等价交换的过程后,才能够得以满足。因此这样一种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等价交换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所想要的经济氢元素,也就是上述过程包括劳动、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媒介。我们定义,经济氢元素具有满足经济碳元素的路径或者方式的基本属性。关于化学中氢元素的启迪,氢元素的被发现是它与氧共同组成了水,它名字取自希腊文“水之源”;它的物理性质具有很高的扩散速度和导热性能,具有超导性;它的化学性质是打开碳双键和碳三键的一把金钥匙,它是形成有机物的有生力量。在经济世界中,我们都能够感知到经济氢元素的存在是它可以打开经济碳双键和碳三键的一把金钥匙。基于上面分析,我们形成如下逻辑思维:碳元素是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核心→经济碳元素是经济化合物的核心→经济碳元素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驱动各类经济活动、是经济世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存需求→广义需求。经济氢元素:一切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等价交换的过程(媒介)。经济有机物有碳必有氢→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进行一定的劳动或者支付一定代价这样的等价交换的过程后,才能够得以满足。(三)“家庭经济人”实验路径探索。我们从“家庭经济人”实验出发,以期发现经济碳元素和经济氢元素。从广义需求的角度出发,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经济碳元素数量的变化与人类需求层次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世界有机物中成键规则,比如二键和三键就可以解释为,不同的经济人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转化时的难易程度(得到满足的困难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更容易得到满足,就表示这个人更容易从低层次的需求向高层次的需求发生转变,那么这个人或者这个家庭所组成的经济有机物中的经济碳元素就应该以单键相连。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不容易得到满足,就表示这个人或者这个家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的转变就越困难,需要的时间就更长,因此这个人或者这个家庭所组成的有机物中就存在二键或三键,因为二键和三键在化学中比单键更稳定,蕴含的能量更多。因此,如果上述路径逻辑可行,那么对经济碳元素和经济氢元素的实验方案设计便可以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同时遵循学术研究由简至繁的研究路径原则,可以从最简单的家庭结构;最基本的经济碳元素、经济氢元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前两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同时借鉴化学中最简单的几个有机物入手,进行思考和研究,初期达到对最简单的家庭经济人分子构成的认识和描述。具体思路如图5。

图5  家庭经济人实验思路

(四)“家庭经济人”实验核心问题。1.“家庭经济人”实验遵循的对应关系:自然世界:物质→分子→原子- - -经济世界:经济人→经济人分子→“家庭经济人分子”→经济碳原子和经济氢原子- - -2.经济学实验设计的四个核心问题。我们确定以家庭经济人分子为主要研究主体,将经济碳元素定义为广义需求特性作为研究基础,以设计实验验证经济分子中碳元素含量、组成、结构为主要研究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关联考虑经济氢元素的作用。那么,在探索家庭经济人分子结构的过程中,我们的实验设计应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家庭经济人的广义需求有哪些?(探索经济碳原子)。最基本需求:生理需求(衣物、食品、居家需求)、安全需求(各类保障)。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从古至今似乎都是劳动,只有通过劳动换取货币或者其他货物交换的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关于第二层次安全需求,主要从保障方面来考虑,从大的国家层面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小的一个家庭来说,稍微富裕或是进入小康水平的家庭都会努力寻找各种途径以对自家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从而用于保障未来生活,而对于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各方面条件都无法允许其追求安全需求。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身需求会随着满足等一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需求的层级会不断升高,家庭的需求也是如此——家庭经济人分子结构的共同需求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得到满足,家庭得以存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家庭经济人分子”共同需求不能定义为家庭成员基本需求的简单的汇总,当家庭经济人分子结构中的每一个成员的需求螺旋上升时,每上升一个层级,家庭经济人分子结构的共同需求也会在此基础上螺旋上升。2.家庭经济人通过什么手段满足需求?(探索经济氢原子)。满足方式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其中物质上的满足就需要我们付出金钱或劳动上的代价(时间成本),精神上的满足通常做了一些特定的事情(慈善公益类)。因此,需求的满足方式即对需求进行定量描述的路径。一旦人们有了需求,那么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就会付诸行动,在付出了上述三种类型的“代价”后人们的需求通常就会得到满足。在化学中的有机物中,有机物延长碳链或者与其他基团结合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脱离出氢原子的方式,当碳原子周围有单独的氢原子时,他更有机会在不损失现有碳链结构和特殊基团的情况下满足新的需求。3.家庭经济人需求满足的测度(探索经济碳原子与经济氢原子的结合过程或者经济反应过程)。需求满足的定义主要有二:预期的需求和实际得到满足的需求程度和在预期需求得到满足后心里的实际满足感。因此,经济学中对于需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对于内容明确的需求,借助这些传统工具的变形和衍生,将预期需求和实际供给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到这一部分需求满足程度百分比。而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一个经济人分子在追求满足这一需求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往往不是完全匹配的甚至不是正相关的。因为满足感无法提前预知,并且在满足某一需求的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变化,是一个不恒定多变的因素,我们也难去测度这一指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不能为了实验的简单化而去忽略这一指标,因为人们做产生某种需求也好,努力去满足需求也好,其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满足感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去满足某种需求。需求是有主观意愿所产生的客观需要,而最终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不仅要考虑对客观需要的满足程度还要考虑对主观感受的满足程度。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实验所呈现的内容来对一个人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来进行界定以及计算需求满足的缺口,还需要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作为辅助。这个客观的判断标准可以选择最低收入保障、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平均收入等。4.家庭经济人在得到生理、安全满足后的临界变化(探索经济碳原子、经济氢原子核外电子层的变化特征)。我们可以类比跃迁临界。跃迁,即量子力学体系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过程。量子跃迁是概率性过程。量子跃迁的速率与跃迁前后的状态和体系的相互作用有关,并遵从一定的守恒定律。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需求层次改变是无法准确预测发生时间早晚的,甚至无法100%确认是否会发生这样的跃迁。虽然原子可以发生跃迁,其始终有一个最稳定的状态,一个原子以这个状态为基石存在,这就像一个经济人所有的需求都是以最基础的生理、安全需求为基础的,其他层次的需求可能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但最基础的需求始终是一个经济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关于满足的临界值,似乎很难真正找到那一个发生质变的点,但是借鉴统计学推断的理论,如果对一个点的估计不够准确,过于困难,那对于一个区间的估计可能要稍微容易些,而且从哲学上来说,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绝对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是缓慢积累的过程,那么一个经济人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的转换应该也不是一瞬间的事。

六、结束语本文作为经济世界“经济人”新认知的前瞻性研究,关于“经济人分子”的经济学实验将在后期进行研究,这里暂不具体讨论。对经济世界中“经济人”的重新认知属于理论经济学学术探索议题,属于跨学科创新研究范畴,有一定的学术研究风险,就目前所构建的研究理论体系来看应该说还相当的稚嫩,甚至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值得质疑的地方。同时,该系列研究还有许多非常具体的问题需要突破,如经济元素的原子量及测度、经济质子、经济中子、经济核外电子等许多问题都需要逐一研究。但是,学术研究没有禁区,学术创新研究应该倡导和鼓励。只要我们敢于竖起一个靶子接受质疑和建议;敢于拉起一面旗帜,勇于探索,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就是对经济学理论应有的贡献。正如文前所说,该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研究构架,在对“经济人”新认知的基础上,下一步将着重进行“家庭经济人分子”的经济学实验,以期剥离除最基本的经济元素,为后期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探索路径。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几点是可以期待的:(一)该研究试图把现有的经济学研究层面再向前或者向深推进一步。或者说,通过对经济世界中的“经济人”的剖析,延长了经济学研究的“神经末梢”。力图实现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人”的理论突破。(二)“经济人分子”概念的提出,有望改变宏观经济测度标准。传统经济学一般都是把一个个自然人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计量分析,比如:人均GDP,劳动生产率等,都把自然人数作为分母,其实,在经济世界中,每一个自然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或者消耗是不一样的,从经济配置的角度看,若单纯的以自然人为单位进行研究,必然不能真实地刻画和描述经济配置的科学性或合理性。显然我们所研究的“经济人分子”不是自然人数的简单相加,各种不同的“经济人分子”所包含的自然人是不同的,有了“经济人分子”准确描述和测度后,经济学中很多经济指标将会用“经济人分子”作为分母。(三)对“经济人分子”的分子结构研究,可以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描述和推断模式。传统经济学的各种实证分析都是基于对很多经济现象概率分布和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研究结论及推断,而本研究将有可能为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用了近百年的概率分布描述与推断预测模式,增添一个新的经济物分子结构式的描述和推断方法。(四)本研究后期最基础研究是对“家庭经济人分子”进行经济学实验,力图从经济学实验中发现和凝练最基本的经济元素,由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是先前其他经济学实验所没有遇到的研究议题,因此,通过这一系列经济学实验方案的实施,也将探索出一套相对独特的经济学实验方法和模式,从而对实验经济学产生一定的学术边际贡献。

(游士兵,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