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奔驰事件和解 反思不能停止

相比于热点本身,我们同样应该打捞并关照那些没有掀起舆论波澜的“沉没的声音”,让每一个维权当事人的权益都能在理性、平和中得到妥善解决。从更深层次来说,构建一套通畅的反馈机制、一个健康的维权体系,比关注舆论场中的典型个例,显得更为迫切。

4月16日,维权奔驰女车主与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和解协议包括更换同款新车、退金融服务费、支付交通补偿费、邀请到德国参观工厂等。对处于事件中心的女车主来说,和解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意味着生活归于平静。但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反思不应以“和解”为终点,监管部门表示,该事件涉及的涉嫌违法违规问题,仍将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

毋庸讳言,女车主得以成功维权,很大程度上仰赖于网络这个“扩音器”。回溯整个事件始末,产生的高昂成本令人唏嘘。从“放下体面”爬上引擎盖的那一刻起,这位拥有高学历的女车主就在舆论聚光灯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网络威力的助推,催化了问题的快速解决,但个人信息被公开,正常的生活节奏、工作状态被打乱,炒作、谩骂、威胁等声音汹涌而至,这样的维权方式虽然取得成功,让渡尊严和隐私的代价未免太大。更要看到,从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到线上线下全民关注,从涉事主体被动回应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如此兴师动众推动问题解决,其展现的维权样本与侵权行为一样耐人寻思。这个各方参与的“短暂同盟体”有多庞大,带来的维权成本就有多高昂。

环顾日常生活,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其他方面,维权问题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若是正常渠道行不通、走不顺,都去依托网络放大声音、聚合关注、推动解决,那么网络空间必将涌现大量的维权信息,由此耗费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经济成本都是不可估量的。借着这波舆论合围流出的维权信号,在网络上已经比较集中地呈现出来,但这种成本畸高、大费周章的“维权模式”不应成为常态。相比于热点本身,我们同样应该打捞并关照那些没有掀起舆论波澜的“沉没的声音”,让每一个维权当事人的权益都能在理性、平和中得到妥善解决。从更深层次来说,构建一套通畅的反馈机制、一个健康的维权体系,比关注舆论场中的典型个例,显得更为迫切。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国人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商品质量和商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起事件充分暴露了我们的消费环境仍存在诸多不完美的地方。在该案例和解之后,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解答:购买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是否只有“自求多福”或“按闹分配”两种选择?为何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合同条款中藏匿的陷阱?所谓“店大欺客”,类似利之星这样的商家究竟是如何做“大”的?金融服务费这个行业流行的“潜规则”,究竟是什么来头?这场典型个案,能否成为推动行业乱象整改的契机?

聚焦个案,合力解决起来相对容易,推动行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难度不小。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权益不对称,厘清每条行规与违规之间的界限,避免有人打“国家政策”的擦边球,推动更多领域的消费清单化、服务清单化,让消费者更有尊严地维护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净化消费环境亟待破解的难题。正如女车主所言:“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所有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更多要依靠整个行业的努力,要相信政府,要留给时间去变革。”那些根深蒂固的“潜规则”,浮现出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不仅仅是4S店,也不仅仅是汽车行业,都应当引以为戒,以积极作为满足社会诉求,推动服务业的供给跟上国民消费升级的步伐,才能彰显这一典型案例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