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宇:说武汉话

近日,长江日报一则报道引起网民热烈讨论:“袁大头”包子店在汉口光华路开了30年不做加盟店,成都“九龙王”包子铺进入武汉的首家店开在了“袁大头”对面。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种文化,传统小吃里藏着多少文化密码,这个话题值得一说。

外地过早也来汉竞争

笔者20年前就知道“袁大头”的名声,这次读了两个包子的报道,禁不住要谈点体会。

先说“袁大头包子”。武汉素以热干面、豆皮、面窝、油条为市民早餐最爱的城市,竞争自然是激烈的。但是,“袁大头包子”在武汉的光华路,从5平方米的夫妻店开到500平方米的大门面,而且价格在30年的时间里只涨了3次,靠什么能够坚持?店主人说是“因为我们有老顾客,吃了几十年,不会随便换口味”。

说着容易,其实很难。这种坚持源于一种对自己产品自信中的“不变”。说是“不变”,其实也是在与时俱进中的改革与进步——30年来要不断地改进食材的选用和口味的调适,要不断地改进顾客整代批发式购买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要不断改进提高员工素质的组织管理方法。有了这种自信的坚持,有了这种不变中的进步,自然会赢得一方亮丽市场。

再说“九龙王包子”。他们来到武汉经过市场调查,把总店选择在“袁大头”店铺的马路对面。“九龙王”武汉市场负责人说“我们就是要把店挨着最好的那一家开”。那么开张的情况呢?常常有人在“袁大头”买15个包子,再过马路到“九龙王”买15个包子,比较着吃。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批量购买的需求,“九龙王”开业后连续做了15天促销。

最后要说的是武汉这座城市。这家成都网红包子店,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选址、租房装修和开店工作,而且在武汉多处黄金地段广开加盟店。这些业绩的背后,没有武汉这座城市营商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是不可能做到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无疑,武汉在扩大开放、引财进宝的工作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事要做。

今日,“两个包子的故事”已在武汉的饮食大舞台拉开了序幕,前景如何,自然要等千百食客的评判。我期待着“袁大头”和“九龙王”用各自的擅长和变术,让自己的表演更精彩,祝福江城的百姓在品尝不同风味包子的过程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幸福感。

 □ 赵振宇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