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存社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湖北黄冈浚新小学成立了共存社。她的纲领宗旨、组织形式、成立时间、人员构成、活动内容和地域等方面,都充分表明,共存社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又是党的第一个农村组织。

共存社成立的背景

鄂东黄冈设县置于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至今有1420年历史,形成历史悠久、品质优秀的乡规、民俗和文化理念。至明代洪武初黄冈的总面积为3462平方公里,是湖广布政使司第三大县。黄冈先后有10所书院,26所义学和411所私塾。书院是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的,专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团风境内就有坪江书院、白石书院、白云书院、问津书院(现为武汉市新洲区)、澄沣书院。唯楚有才,黄冈为先。清代一共考取105个进士,涌现了许多文化名流、教育大师、思想大家、科学巨匠。在清末民初,原黄冈县泰斗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首先在回龙山八斗湾新庙办私塾,后又任黄冈县高等小学堂校长,培育了像陈潭秋、林育南、林彪、包惠僧等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1921年,林育南等在团风创办了浚新小学,传播科技知识和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黄冈涌现了上百位对辛亥革命有贡献的人物,其中如张荆野、熊十力、李四光、吴昆、刘子通等。1894年到1904年成立的华兴会和光复会,从起义、起事都有黄冈人参加。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中,有9名黄冈人。1905年到1908年同盟会发展了960人,124个湖北人中有36个团风人。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武汉,以林育英为首的进步青年和人民群众在回龙山等地举行声援五四运动的游行。暑假期间,团风籍在汉求学学生林育南、陈学渭、卢斌等会同在黄州读书的学生,在团风、回龙、上巴河、但店等地,销毁日货,宣传“五四”。1920年春,林育英与林洛甫、胡亮寅等在回龙山八斗湾创办浚新小学,向青少年学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这期间,团风做了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教育兴国、实业救国,把教育兴国和实业救国结合起来。兴办了一批纺纱厂和织布厂,地方经济得到发展繁荣。办了实业,有了经济实力,既保障了民生,革命经费又有支撑,所以,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长期在黄冈传播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传播的同时也传播到了黄冈。1921年春,在武汉利群书社、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和武汉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影响、帮助和指导下,陈潭秋、陈学渭,胡亮寅、肖人鹄、刘祖念等,在黄冈农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读《共产党宣言》《社会进化史》等马列主义书籍。随即7月16日至21日,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李书渠等24名代表在黄冈八斗湾召开会议,成立了共存社。

共存社成立的时间比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早几天。在这之前,党的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并开展活动已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之前以及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共存社的成员与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交往活动频繁。武汉共产主义的主要成员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昌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既是一个教学基地,又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基地和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共存社的主要成员恽代英、林育南、黄负生等,都参加过董必武、陈潭秋组织的在武汉中学的教学授课和革命活动。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共同探索,表现得志同道合。1919年11月,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武昌横街头中华大学书报部的基础上,开始创办利群书社。经过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利群书社成为武汉地区的先进分子推动新文化运动,学习、研究、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活动的大都是利群书社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同时,也是湖北的先进分子与湖南、北京和安徽等地革命者的联络站。1919年12月中旬,毛泽东去北京,在武汉停留了一个多星期,他就住在利群书社后面的一栋房子里。与恽代英进行了多方面的交谈,他赞扬恽代英办利群书社和利群织布厂“这个办法好”。他们在利群书社学习、研究并开始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利群书社,对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和共存社的成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共存社成立之前,湖北社会上也成立过一些社团。早在1917年8月,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恽代英与黄负生、梁绍文、冼百言发起组织了“群策群力,自助助人”的互助社:在恽代英和互助社的影响和帮助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进步青年林育南、魏以新等组织了新声社;接着林育南和李书渠、廖焕星、谢远定、陈学渭、唐际盛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又发起组织了健学会、辅仁社、黄社、日新社等社会小团体。五四运动爆发后,林育南、卢春山、刘光起同陈潭秋到黄冈创办了通俗讲演社。1920年4月恽代英与施洋等又组织了平民教育社;5月,陈学渭、宛希俨组织了武昌人社;6月,林育南、卢斌、陈学渭又组织了诚社。这些社会团体,多半是以服务社会,利群助人,追求学问,修身养性,以创造一种“桃花园”式的生活。他们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不了解社会,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掌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所以,这些社团,充满着浓厚的仁义礼智信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们都是有志之士,怀着满腔热血,在黑暗中求索,而对于“改造社会”都是无济于事。

利群书社成立之初,也是以“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为宗旨。互助社、新声社和健学会的大部分成员也踊跃报名入社。社员们开始在书社内实行半工半读的共同生活,其目的是把书社“修养”成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有力团体”。1920年2月1日正式开张营业,经营项目有:“一、经售肆间不易购买的新书与杂志;二、代订不易购买的各项书报;三、代为预订各种新书;四、代派京沪有名日报。”书社一成立,就致力于新文化和马列主义的传播工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列著作和《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阶级争斗》《新青年》《共产党》《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晨报》《时报》等进步书刊杂志都在这里经售。书社不但销售马列著作和进步报刊杂志,还是社员们研究新文化、攻读马列著作的园地。书社定期召开讨论会,交流学习经验。利群书社的社员们在这里深入学习、研究、传播并接受了马列主义。

共存社成立的经过及其活动

1921年暑期,恽代英从南京开完少年中国学会的会议回到武汉。林育南从北京也回到武汉。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林育英等在一起商量召开互助社年会,并确定年会在河南信阳柳林中学召开。随后,由于柳林局势发生变化,故改在黄冈八斗湾浚新小学召开。

浚新小学,是林育南1919年7月从中华大学毕业回乡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教育农民,开通乡村风气。一年后,因经费困难和封建势力的破坏而停办。到1921年春,在恽代英的支持与帮助下,学校又重新开办。与此同时,陈潭秋、陈荫林兄弟俩受林育南创办浚新学校的启发,把陈策楼后向阳坡上一所旧学堂改造成一所新学校,定名聚星学校。它既是教学基地,又是新思想宣传阵地和革命活动据点。刘祖念把刘氏家族私塾学校,也改造成为一所革命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穷苦农民的孩子,名为青黎学校,深受学生、群众欢迎。这三所学校都在黄冈县境内,并且相距不远,都具有革命的性质。创办后,合办有小报《自我牺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所以,互助社的年会确定在黄冈八斗湾浚新小学召开,是有它的内在原因和适宜环境。

1921年7月中旬,参加会议的人员先后乘船抵达黄冈团风后,步行来到浚新小学。至7月15日到达的有李求实、林育南、汉儒、浚孙、郑遵芳、唐际盛、卢斌、吴景钟、恽代英、李书渠、林洛甫、林育英、郑兴焕、士希、克友、冼百言、沈光耀、镇山、张行健、卢春山、廖焕星、刘茂祥、刘光起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长沙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此时来黄冈聘请织布师傅,应邀参加;陕西、河南的社员因路远交通不便,均未出席。参加会议的共计24人。他们都是本地农村先进分子、互助社成员、利群书社社员和朋友。当晚集会,讨论了会议规则、日程安排及学习讲演事宜。

7月16日至21日正式开会。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沈光耀为大会的主席。会议讨论了互助社的分股、设委员、委员的职权、委员的表决权、经济和戒约等问题,书社、学校、工厂的经济事项。会议着重讨论了建立革命团体问题。有的代表提议建立一个“波社”(波尔什维克)。最后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建立一个“波歇维式”的团体,定名为共存社。与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革命、阶级斗争、革命手段和目的等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讨论制订了共存社的宗旨纲领,即“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它是一个“组织严密、俨然一国家”的政党性质的组织。

共存社成立以后,积极开展了各项活动。首先是发展党的组织。共存社在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正式成立。接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共存社的成员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陈学渭、肖人鹄等都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的具体指导下,他们又在浚新、聚星学校成立了两个党小组,由胡亮寅、肖人鹄分别担任党小组长。翌年,这两个党小组又发展成为两个党支部,胡亮寅、肖人鹄分别担任支部书记。与后不久,在青黎学校也建立了党的杨鹰岭支部。这些都属于党在农村较早的基层组织,在农村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其次,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启发农民起来革命。利用浚新、聚星、青黎三所学校合办的小报《自我牺牲》,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批判封建礼教,抨击时弊,探索革命道路。在校外,开办妇女识字班和农民夜校,一边帮助他们识字,一边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他们经常组织大型活动进行演讲,或自编自演节目,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多样。第三,继续办好农村教育。以浚新、聚星、青黎学校为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学校绝大部分是贫苦农民子弟。他们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和周围的群众欢迎。第四,积极开展工人工作。在共存社成立大会上,林育英被推举为负责工厂工作的委员。会后,随长沙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到长沙望麓园织布厂做工,受到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影响。初冬回汉,被党组织派到武昌模范大工厂当工人,并投身工人运动。不久,成为武汉染织工会负责人之一。1922年2月,由林育南、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的早期工人党员之一。由于斗争需要,奉调回到利群毛巾厂,担任经理,并负责党的交通工作。

共存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早期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上海、北京、武汉等6城市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根据这些组织的性质、成立时间、成立前后开展的革命活动以及他们的影响、意义和作用,都已认定为党的早期组织。共存社与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一样,也应确定为党的早期组织。

共存社制订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纲领。共存社的成员在成立大会上,通过认真地讨论,决定成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组织,并制订出“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的纲领宗旨。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首先,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通过阶级斗争,以消灭人类社会的压迫和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存社成立之前,其大多数成员们对《共产党宣言》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共存社创建人之一和宗旨纲领的起草者之一恽代英,1920年下半年,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了考茨基的《阶级争斗》。这本书主要是正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是《阶级争斗》的翻译者,也是《阶级争斗》的学习者、掌握者、接受者和运用者。其次,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农政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农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不应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农。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通过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剖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劳农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张,要彻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劳农政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做社会的主人。共存社的纲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第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物资充足的理想社会。共存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共存社的“人类共存”与互助社等社会团体提倡的“共同生活”有天壤之别,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后者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这也表明,共存社在革命团体互助社的基础上升华到了共产主义的性质。

共存社是由一批马克思主义分子所组成。共存社的成员们,都是激进的先进分子,他们致力于自身修养,服务社会,寻求共同生活。武汉利群书社成立以后,通过学习、研究马列主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论,以及如何改造社会的方法论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和升华,使之成为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士。恽代英、林育南等是利群书社的主要成员,他们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尤为刻苦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也更为突出。

恽代英,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他的实际工作和思想方法上表现出“新村”主义、空想主义倾向。但这都在利群书社成立之前和书社初期。1920年1月,恽代英辞去中华大学的职务,在利群书社边服务边学习。他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和《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翻译了考茨基《阶级争斗》,摘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关家庭部分,还写了《论社会主义》等论文,经常为书社的社员们讲解马克思主义。恽代英在学习、翻译、研究、论述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懂得了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进行阶级斗争的道理,从而促进了自己迅速成为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帮助。1920年底,刘仁静在北京给恽代英写信,宣传了俄国的劳农革命,批评了恽代英空想的“社会主义天国”。1921年4月,林育南给恽代英写信,赞成用阶级斗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6月,林育南又给恽代英写信,对恽代英的《未来之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评。这些商榷、探讨和批评意见,在恽代英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恽代英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林育南在1915年到1917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曾在校刊发表《福泽渝吉教人以独立之道论》等文章。经同学沈光耀介绍,结识了恽代英,并加入互助社。1918年,与恽代英发动武汉学生反对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1919年,与魏以新等成立“新声社”,创办《新声》半月刊,并任主编。五四运动爆发,林育南十分活跃,张贴传单,联络各学校,组织集会,声援北京。还给在乡村的林育英写信,要他们在黄冈乡下响应。武汉学生会成立,林育南被选为负责人之一。全国学联在上海成立,林育南应邀出席,在大会上宣读了《武汉学联意见书》。

1919年9月,林育南担任互助社社刊《向上》的主编。10月,同廖焕星发起“健学会”,在黄冈回龙山创办浚新学校和通俗演讲社。11月,与恽代英在武昌筹建“利群书社”。1920年2月1日,利群书社正式开业。6月又与陈学渭在武昌蛇山成立“诚社”。

1920年9月,林育南考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经常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刘仁静在一起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讨论改造中国社会等问题,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寒假回家乡黄冈筹划恢复浚新学校。1921年3月,浚新学校恢复开学。同时,恽代英、林育南集资创办利群毛巾厂。7月16日至21日,与恽代英、李求实、李书渠等主持在黄冈浚新小学召开互助社年会。会议一致决定,成立了“共存社”,与恽代英共同起草了会议的决议案和共存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

从林育南的革命经历来看,到共存社的成立时,林育南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存社的成立是在黄冈的浚新小学。这里是一个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早在农村传播的地方。陈潭秋、陈荫林、陈学渭、林育南、林育英、包惠僧、刘子通、胡亮寅、肖人鹄、刘祖念等都是这个地方早期革命的骨干分子。1920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陈潭秋、陈学渭、胡亮寅、肖人鹄、刘祖念等,就在浚新小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社会进化史》等马克思主义书刊。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共存社在这里成立,他们都成为了共存社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