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治理校外培训要有效果导向

堪称“史上最严”的减负通知,终于迎来了靴子落地的时刻。自5月9日起,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七个督查组,分赴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始为期一周的专项督查,整饬、规范尚不成熟的校外培训市场。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行动从未停止,只是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仍是分数杠杆和升学压力不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不变,仅靠叫停培优,很难达到迅速扭转观念的效果。而校外培训机构在巨大利益面前,也以各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应对教育部门的治理行动。有的大搞超纲教育、超前教学;有的靠忽悠加鸡汤,消费家长焦虑,增加学生负担。“全民培优”的大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推波助澜难辞其咎。一面是校外培训机构拼命制造需求,一面是家长和学生承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一面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尴尬现实,乱象丛生的校外培训已成为民生一大痛点。

全面整顿校外培训,是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清理无证办学,禁止超纲教育、违规办学,叫停多项中小学生学科竞赛,严查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挂钩……整顿校外培优市场,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正常轨道,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治理的拳头不仅要硬起来,还要瞄准靶子、打在实处。从今年2月教育部与其他部门发文整顿课外培训机构,到3月连发两份文件强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从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约谈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到日前采用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项整治,治理校外培训的态度之坚决、势头之强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治理难度之大、实际情况复杂。解开“一山放过一山拦”这个拧巴的“死结”,仍有一段艰难且漫长的路途要走。

一切工作成效、改革成果,都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校外培训的治理效果,影响着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评价。功利化的教育观有没有淡化,家长的焦虑情绪有没有缓解,学生的负担有没有减少,教育公平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是检视最终成效的标准所在,也应是相关部门奋力作为的初心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