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别让消费定义我们的生活和价值

在吃穿用度上非常讲究,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出入高档场所或旅行照片,而另一方面,却几乎没有存款,月末困窘,甚至背着不轻的债务——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自嘲词汇,所谓“隐形贫困人口”。

显然,他们不是真的贫困,而是某个群体的戏谑自嘲之语。确切地说,无关家境、收入,而是一种消费生活方式。这或许可以总结为,个体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越了现阶段的经济能力。

过去社会上常有“月光族”的说法,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像是“月光族”的升级版:今天挣的今天花,花光了还能花明天的。各种金融产品,特别是分期借贷类产品的出现,则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条件。

在传统观念里,国人的日常消费讲究量入为出,对储蓄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即老话所谓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月光族”升级版等,可以说是对这些老观念的颠覆。

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多是年轻人,且多是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年轻人,因此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文化所影响,接受“超前消费”等形形色色的消费观念。

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从匮乏走向充裕、从贫穷走向小康。物资和商品的丰富,也导致了消费观念的变化,但高消费、超前消费不是正常消费,这些观念也不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对社会氛围有相当的浸染作用,对年轻群体,更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观影响。

如今,对有些年轻人来说,消费,不再是满足购买需要,而是满足身份认同需要,个人形象需要;甚至有些人不是为了满足任何需要,消费就是为了消费本身的快感。在这些人眼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被消费所定义——

你使用新款电子产品、新潮服饰,你就是所谓的时尚达人;你参加要价不菲的健身班,你便会给人留下“热爱运动和健康”的印象;若要向一个人表达爱慕,那你大概需要用消费制造惊喜,比如旋转餐厅和快递鲜花;如你要成为朋友眼中“讲究生活品质”的人,那就买一瓶价格不菲的红酒,或者即便是雨天,也坚持穿一双昂贵的高跟鞋……在这样的浪潮之下,如何展示自己“讲究生活品质”,似乎变得比“生活品质提升”本身更重要。

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不能用消费或物质来定义生活,表达情感,评判价值。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以及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不应由消费文化来定义。消费主义的危险在于,它会矮化精神,消解理想。

对年轻人来说,“青年”概念,不仅是一个生理年龄概念,更不是一个消费阶段概念。青年人应当是理想主义者,是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代表着社会精神、社会理想、社会追求。

无论生产力发展到什么阶段,“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永远不会是“我买了什么”“我消费了什么”,而是“我创造了什么”“我为他人和社会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