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既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集中回答以下新时代重大命题。

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旗帜和自觉行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这方面,有两个层面的课题亟待作出回答。

一是如何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理论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以人民为中心是其基本内涵。要在理论上系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形成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如何发展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用人民的语言表达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大众化。理论创新前进到哪里,理论武装就要跟进到哪里。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必须由新思想来指引。要用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阐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思想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起沟通桥梁。要用新思想指引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回答群众关注关切,解答群众问题困惑。要引导人民群众自主学习新思想,并利用各种渠道分享体会、传播经验,通过双向重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学习能力和理论素养,推动形成全社会竞相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增强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

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时代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方向、促进新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解答好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解决好时代课题。新一轮全球化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交往实践和生存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等,这在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立足时代化场域,实现时代理论、时空结构、研究范式的自我更新。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等重大命题,以重构现代性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在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中实现超越。

二是如何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虽然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预期的历史时代,但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这一思想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在发展脉络上系统梳理,在理论逻辑上深入研究,在原创话语上贡献智慧。

三是如何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170年前,《共产党宣言》让“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苏东剧变后,这个“幽灵”似乎在欧洲烟消云散。而今,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让“共产主义的幽灵”重新“在世界徘徊”。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今天,虽然十月革命作为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已走入历史深处,但受其影响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让十月革命的光芒重新在东方焕发出夺目光辉。在中国倡导的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在与后现代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对话中,如何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指导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更基本、更厚重、更广泛、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发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学科要对以下课题作出回答。

一是怎样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针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和旧哲学的思想流毒及其变种,针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与论坛上“失声”等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敢于亮剑、勇当战士,绝不能退避三舍、假装“绅士”。

二是如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结合起来。在处理文化“传统”与“现代”、“本土”和“外来”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立足本土,在保持自身特点、长处的同时,顺应时代、扬优弃劣,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又要面向世界,以开放的胸襟汲取各种优秀文明养分,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实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同时,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思潮。

三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鲜明的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要善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让人们感受其境界的高远、思想的博大、文化的厚重、语言的力量,积极参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