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讲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6月13日晚,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公益讲座“荆楚讲坛”走进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邱紫华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的报告。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哪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又是什么?邱紫华在讲座中给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在场的近700名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浸透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伦理精神

邱紫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协同发展、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形成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宗法制血缘伦理文化。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建立了严密的孝悌伦理体系,确立了严格的伦理制度和法则。这些伦理制度和法则强调维护家族、家庭的整体利益,认同“家国同构”:家庭是组成国家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反之,国家则是家庭的集合、叠加和扩展,没有国就没有家安全存在的可能。这是一种随着时间延续浸透在我们血液里的伦理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的生存密码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一书中把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21个成熟的文明,其中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但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或消失或转型或被颠覆了,唯独中华文明得以不间断的传承下来。这是为什么?汤因比用了一个“挑战与应战”的理论来解释,他说一个民族面对自然的、社会的严峻挑战,如果你不敢积极的应战,这个民族就会走向灭亡,你的文化就会走向衰落,走向消失。中华民族生存的地方很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但他们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使自己不仅扎下了根,还蔓延到整个中国的版图。每遭外族入侵,中华文明不仅没有被消灭,还成功的将外族文化同化,为我所用,融会贯通,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尊重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很多苦难的民族,但最终生存了下来,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邱紫华认为,悲剧性的抗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密码,也是中华文明生存的密码。

儒道的理想人格

关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邱紫华认为每个中国人的性格里很难找到单纯的或儒或道或禅的某家精神,或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或儒道在外,禅心在内,每个中国人的人格里都有这三种要素,只不过是比例大小的问题。他重点分析了儒、道两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邱紫华认为,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就是能创造“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王、圣人、圣贤。儒家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象陆游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就象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里所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充分说明了儒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性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力欲。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标准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做到有高远的人生理想,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外王”就是要做到有博大的心胸和容纳精神,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决断力。

对比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邱紫华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特点:如果说儒家是积极向前,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飙车,道家就是刹车,就是限速,让你在人生过程中,精神失氧时,在你的血液里有一种缓冲器,刹车器,让你有一种退让感、避让感。道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是出世的、避世的,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邱紫华强调,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现在一些人所歪解的“什么事都不干”,而是强调不要凭着个人意气去干,不要受某一个心血来潮的念头任性地干。而老子所说的“有为”,并不是通常我们说的“有所作为”,而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为了谋取自己私利,违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乱干的行为。老子认为,这种任意乱干的行为,是违反“天道”的,就是“胡乱生事”,就是“有为”。道家认为拥有了“无为”的人生信念,在生活实践中就能获得“人生三宝”:就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讲座最后,邱紫华表示,大学阶段正是人格理想生成、定型的重要时期,他鼓励大学生们在现今社会飞速发展,价值多元的时代,要多读书,多思辨,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的人格理想,追求时代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