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讲坛进高校 追问幸福价值观

6月7日晚,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公益讲座“荆楚讲坛”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东屏作了题为“追问幸福”的报告。此次讲座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周南文化沙龙共同承办。

幸福是个迷人而玄奥的话题。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是过程还是结果?是活动还是定在?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是一时的还是一世的?韩东屏在讲座中与地大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

浅析各种幸福观

韩东屏认为,要想探明幸福是什么,应先对各种已有的幸福观进行分析比较。大致梳理,约有十种:来世主义幸福观、生命主义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道德主义幸福观、知智主义幸福观、自由主义幸福观、多齐主义幸福观、社进主义幸福观和潜能主义幸福观。

这十种幸福观虽各不相同,但都会指向某个值得人们欲求的善或善对象,相互间基本上不存在相互包含的关系,都未能证明,只有自己主张的善或善事物才配称幸福。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各种幸福观没有一种能脱颖而出,获得世人的普遍青睐。我们要想弄清其中的是非曲直,孰是孰非,最终得知这些幸福观中有没有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幸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设法找到一个可超越各种幸福观之差异,并被各种幸福观所一致认同的统一评价标准。

到哪儿去寻找?会有这样的标准吗?韩东屏说,答案就是至善。除了康德,所有的幸福论者均在这一点上没有差异,都视幸福为最值得追求的价值,亦即都认为幸福就是至善或对至善的享有、追求。

韩东屏认为至善应具有四个特点,即终极性、综合性、目的性和永恒性。一旦我们将至善的这四个特点作为识别各幸福观的指标,立刻就可以发现,之前存在的十种幸福观没有一个可以经过检视得到确认。每一个所主张的幸福,不论是快乐、功利也好,还是道德、知智、自由、潜能也罢,都只是一种单一的善而非综合的善,所以也就不可能是可以统摄其他所有善的至善。

至善明则幸福明

既然不符合至善特征的善均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那符合至善特征的善就必定是幸福所在。所以只要找到这样的善,幸福即明。有这样的善吗?韩东屏的回答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属于以人为目的的善,它出自马克思的命题。马克思虽从未说过它是至善,但明确指出它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个新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能统摄社会中的其他所有价值规定的最根本的价值规定,其实就是该社会的至善。

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之所以能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种有利于每个人的善确立为整个社会的至善,是因为它要消除阶级和阶级压迫、实现人人平等,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自然都要体现和服务于个人的最高价值或说至善,这就是推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韩东屏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概括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其二是个人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使蕴藏于自己的体质、感官、心智和脑力中的天赋、潜能和以其为基础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开发与自由运用,从而实现其作为人的价值。

幸福是对至善的追求

韩东屏认为,既然至善是永恒之善,只能不断趋近而不能彻底达到,那就不宜将幸福直接等同于至善,只宜将幸福定义为追求至善的活动。把幸福视为活动而非状况的理由也很显而易见:不断地追求全面自由发展,使人经常会有幸福感,总在幸福之中;但把幸福视为终极状况,则人一生都很难体会到幸福。

在至善已经得到澄明之际,确切说,幸福就是人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活动。这种幸福观,可谓发展主义幸福观。我们继而还能得到与幸福有关的其他知识:

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指追求活动的目的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主观设定的,而追求过程和结果构成的则是可感的客观事实。

幸福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即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幸福的目的是不变的,但追求这一目的的活动方式和具体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

幸福是偶然和必然的统一,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活动必然要靠自己努力来实现,影响其实现程度的外部社会条件则具有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