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生命力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中,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重新陷入新一轮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又一次宣告了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回到马克思”目前似乎成了西方社会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在英国脱欧、美国孤立主义思维抬头、对资本主义替代的各种方案纷纷出台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崛起是必然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的生命力,这对21世纪的世界命运无疑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天敌,思想和理论上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从经济剥削向超剥削、从“大众资本主义”向“世袭资本主义”的转变以及资本主义在全球的不平衡发展,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才能给予最深刻的说明。马克思是第一个用全球视角分析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剖析当今世界的最科学、最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分析工具。这一点即使在西方学者那里也是得到普遍认可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威廉·罗宾逊为此指出,“全球化大体上可以通过注重方法论的、唯物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加以解释”。[1]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不仅会在国内导致阶级鸿沟的扩大,而且还将导致全球性的失衡。正如皮凯迪在《21世纪的资本》所揭示出的,如果不考虑战争因素的影响,过去一百多年来全球贫富鸿沟是进一步拉大了。当代世界现实已经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导致阶级、种族、地区和国家间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的科学结论。

当代世界,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和统治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其形式。资本力量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这是全球经济政治问题的根源。当今国际经济秩序运作的基础仍是国际垄断资本的意志和需要,国际分工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国际贸易仍体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债务负担日益严重。而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金融体系,不仅没有帮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反而成为掠夺其资源和财富的工具。而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鸿沟也日益扩大,就种族和阶级的不平等来说,美国是情况最严重的。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已不再是单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相反,危机还常常成为国际金融寡头加强其统治的手段。当前,通过操控政府和中央银行,综合地运用财政、货币和市场规则等工具,国际垄断资本在一定程度已获得了操控危机进程的能力。危机可以助其大规模掠夺社会各阶层财富,向世界各国民众转嫁危机损失,并打击国际竞争对手。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方法论和跨学科、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在阶级博弈基础上剖析西方金融、经济和财政危机的原因与后果,就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未来命运。

二、替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方案浸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随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破产,那种带有色眼镜,视马克思主义为“乌托邦”或者“老皇历”的声音已不再可能赢得听众了。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诊断书,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成为西方思想界认识、评估和反思资本主义的一面明镜。这一思潮的直接指向,就是替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方案在全球的兴起。

从各国政治势力围绕制度选择的角逐看,马克思主义的处方不仅没有“过时”,更没有“破产”,其疗效正得到更多的认同。尽管当代世界公开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多,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方案,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制度抉择倾向的主流。就现实而言,拉美国家的“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北欧国家对福利资本主义的反思、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非洲一些国家受到的冷落,使马克思主义正成为很多国家发展的潜在选择。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马克思主义也日益成为其“重塑资本主义”的重要参照。在替代资本主义的呼声中,无论是主张局部改良的金融体制改革派、要求全面改良的财富收入改革派,还是新涌现的长期国有化改革派、探索“21世纪社会主义”的权力结构改革派,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汲取着理论营养,从马克思那里寻求着新思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课题看,日趋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一大挑战。表面看,它与科技发展的局限性有关,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源相对有限性及资源利用的破坏性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其根源在于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长期作用,在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私人资本逻辑及其政治逻辑,即社会经济活动以追逐最大限度私人利益为驱动力,导致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导致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宏观效益让位于微观效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道德优越感之下,隐藏着大量输出各种污染、转移损害生态活动的事实。可以说,21世纪关于增长与公平、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共识,没有掩盖、也不会削弱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间的竞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各种社会运动而激化了。

三、立足中国实践,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是开放的、发展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立足于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经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已经并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前景,极大地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格局。正因为如此,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引领者。对于中国来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产生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孕育于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发源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历史传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经验结晶,能够引导中国和世界走向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立足实践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劳动价值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仍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直面现实问题,不断地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设想在实践中逐步跃上新的境界。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将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范畴、术语概念和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竞争力,回答好新的时代性课题,增强凝聚力和发展共识。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和分析逻辑,但会在理论体系中更多地包含中国元素,更多地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特性。它将极大地激发起“中国想象”,深化世人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式”等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更多地具有世界性意义,从而拓宽各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1]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M].高明秀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页。

【作者简介】:侯为民(1967——),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