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访谈嘉宾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赵凌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阅读提要

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部分集中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新成果。

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无源之水;没有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是无本之木;没有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是沙上之塔。因此,教育、科技与人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本来就是深度关联的、不可割裂的,是一个统一于创新驱动、统一于现代化进程的逻辑整体。

在国际人才竞争新形势下,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根本举措。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统一于创新驱动、统一于现代化进程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部分论述,如何理解这一战略部署和安排?

赵凌云: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部分论述和部署,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一部署落脚到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人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从现实上看,教育、科技、人才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环节。人才是科技成果生产和运用的主体,人才是创造的主体,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统一于创新。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无源之水;没有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是无本之木;没有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是沙上之塔。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本来就是深度关联的、不可割裂的,是一个统一于创新驱动、统一于现代化进程的逻辑整体。

从实践上看,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性,是我们党的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995年5月,我们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教育和科技是兴国的基础和根本,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逐步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005年10月,我们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将人才强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中心位置。

由此可见,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部分集中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战略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教育、科技、人才是确保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明确坚持三个“第一”,深入实施三个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有什么重大意义?

赵凌云:这是站在新发展格局以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重大部署。

进入21世纪,世界大变局的调整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新表现: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若观火,高瞻远瞩,将安全放在突出重要地位,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作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确立起来,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

教育、科技、人才是确保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核心技术、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调构建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标注了独立自主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鲜明时代特征。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的情况下,要将教育、科技、人才等环节和要素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以“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确保科技安全、人才安全、文化安全,确保发展与安全的主动权、战略与战术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安全可靠,将饭碗端在中国人民手中,确保发展安全性,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稳步向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新发展格局、立足于新的全球竞争态势,明确了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新的时代导向。在确保发展安全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加强调发展创新性和引领性,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导向。实践证明,如果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新领域,就永远只能跟随别人奔跑,永远难以并跑和领跑;如果不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开辟新赛道,就会永远受制于他人制定的竞赛规则,永远难以实现超越;如果不通过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动能,就永远难以超越传统发展模式,永远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就永远难以超越传统比较优势,永远难以形成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产业链供给链价值链中的新优势。

从人才自主培养大国向人才自主培养强国迈进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什么要特别注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赵凌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部署,落脚点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国际人才竞争新形势下,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根本举措。

人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速人才自主培养,是扩大这种战略资源的根本路径。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引进人才推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同时创设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教育体系,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在扩大人才开放发展的同时,要加速人才自主培养,走人才自主培养道路。

加速人才自主培养,要把重心放在提高培养质量上。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人才自主培养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特别是自主培养的人才原创力、竞争力、自我孕育能力相对较弱。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从人才自主培养大国向人才自主培养强国迈进乃是当务之急。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全面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由教育、产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教育引领未来、引领发展。要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构建政府主导、教育支撑、科技推进、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形成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全过程全链条推进体系。

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

重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记者:加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赵凌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等多个方面的战略举措。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现代化国家都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中国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也必须逐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人才支撑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一方面,中国的人才吸引力在不断扩大。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人,当前已经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近2万人;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有能力培养“大师”,中国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重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掌握战略主动。必须进行战略布局,通过战略叠加,重点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聚集的地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武汉、成都、西安、南京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的平台。必须推进人才发展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改革与体制高地。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中国必将建成21世纪世界重要人才与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