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 林海生“金”

金秋,五峰县五峰镇茅坪村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农户们正忙着“抢秋”,摘五倍子!看着树上的“绿疙瘩”马上变成口袋里的“金果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57期:林海生“金”。一棵野树是怎么变成“摇钱树”的?一片山野林地是怎么变成聚宝盆的?今天,让我们跟随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梁晓青的脚步,一同走进宜昌市五峰县,看看村民们是如何在林海中趟出一条致富路。

小小药材种植难 坚持尝试不放弃

54岁的严高红跟五倍子打了30年交道,是五峰县出了名的“土专家”。每年有一半的时间,老严都奔走在全县各个村子里,为乡亲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白露后、寒露前,是采摘五倍子的黄金期,也是严高红最忙的时候。指导种植户采摘五倍子、留足种倍,让种倍里的蚜虫顺利迁飞到苔藓上越冬,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因为这些关系着五倍子树明年的收成。

据《本草纲目》记载,五倍子能降火化痰,治疗咳嗽、气喘;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还能止腹泻。全球95%的五倍子产量,集中在中国,而五峰县是五倍子的主产区。一开始,当地人并不稀罕,砍五倍子树当柴烧也是常有的事。当时,还在做木工活的老严一心想致富,便从山上挖了一批野生的树苗,移栽到荒坡上,试种了一亩多。想让树结五倍子,还需要蚜虫和它寄生的苔藓。老严便对照技术资料,去深山里寻找,并将野苔藓移植回来,繁育了蚜虫,扩大了倍林地。摸索两年后,有了足够多的蚜虫挂树,五倍子树终于丰产了!喜滋滋的老严把果子拿去卖,没想到打击随之而来,五倍子价格陡然下跌,几乎没人买。一家老小,生计要紧,老严改种了收益高的烟叶、魔芋和高山蔬菜。可是,好不容易摸到了技术要点,把五倍子树全部砍掉,老严实在不甘心。于是他在荒地里留了几棵,继续观察生长情况,摸索规律。

政府出资助产业 倍农增收笑开颜

2004年,五峰开设了一个五倍子加工厂——五峰赤诚生物科技公司。五倍子不仅可以开发药用价值,还可以从中提取单宁酸等多种原料,制取精细化工品,用在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等领域。与此同时,国家在区域规划中,把五峰县划分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过广泛调研后,五峰县决定把发展五倍子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之一。说干就干,2011年,县政府成立了产业办公室,牵头改良4万亩野生倍林,大力发展五倍子产业,打造“全国五倍子第一县”。公司大力收购,市场回暖,五倍子的价格回升到了每斤10元以上,这让老严再次燃起了种五倍子的希望。

然而,想要五倍子树结果,树、蚜虫、苔藓缺一不可。现在树有了,去哪里弄那么多苔藓和蚜虫呢?在五峰县五倍子科学研究所的支持下,有经验、爱琢磨的老严和专家们一起摸索解决的办法。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设置无纺布层,能够有效解决苔藓和蚜虫人工繁殖难的关键问题,这让老严对五倍子的种植更有信心。2012年,他买了2000多株五倍子树苗,准备大干一场,但没想到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虽然最后经过反复做工作,家人选择支持老严,然而,这一次他又让家人失望了。让五倍子树结果子的关键——蚜虫,闷死在了拥挤的苔藓里。蚜虫到底为什么会死?有没有解决办法?严高红放弃了在苔藓地上直接搭收虫棚,尝试在空地上建单独的收虫棚,以便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惊喜的是,蚜虫都活下来了,不仅收虫率大大提高,五倍子产量和收益也十分可观。

扎根家乡十余载 探索产业新路径

老严的难题解决了,如何把这些苦心摸索出来的新技术、好经验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乡亲受益呢?五峰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桑子阳介绍到,政府拿出的500万元扶持基金中,有一部分用来补助苗木生产经营户,同时提高收购价格,进一步增加了倍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五峰县还拿出经费进行技术推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发展骨干技术员,让他们去乡里免费指导农户种五倍子,而老严就是最早的技术员之一。

唐志海和李慧英夫妇,是老严指导的种植户。4年前,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们结束了在广州18年的打工生活,回到了家乡。看到乡亲们种五倍子,收入还不错,他们也投入50万资金,并流转了50亩地干了起来。一只只蚜虫寄托着种植户的希望。春天,夫妻俩带着工人收集蚜虫、装袋挂树,为五倍子树结更多的果子而努力。但这往往也是他们最累的时候,收完蚜虫后必须当晚分装好,否则第二天就不能用了,忙起来经常是一天一夜不能睡觉,十分辛苦。于是,他们考虑能否将一些操作步骤机械化、智能化。唐志海夫妇和老严一拍即合,在县林科所的资助下,他们南下广东,把数控的蚜虫飞速分装器做了出来。

唐志海夫妇的老家也是生猪养殖大乡,打猪草时,发现猪特别爱吃嫩的五倍子叶,不仅可以止痢,还可以帮助生长,这让他们看到五倍子林海中的另一个商机。于是他们便申请了专利,在玉米中添加五倍子叶,做成颗粒饲料,猪、牛、羊等都可以吃。唐志海夫妇注册了公司,新建了厂房,准备规模化生产。下一步,他们会继续和科技院校合作,检测吃颗粒饲料长大的猪是否是有机猪,还会试验五倍子树的籽能否炼油。现在,唐志海夫妇的倍林地已经扩大到了320多亩,带动了周边126个农户种植,家庭年收入已过百万。

五倍子林还能怎么利用呢?五峰县有“天然药库”的美誉,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会种药材。野生加人工的20多万亩五倍子林,林下的空地能不能利用起来,套种中药材呢?46岁的丁人平是当地的五倍子种植大户,也是药材种植大户。去年药材亏损了近30万,今年他种得格外用心。知道老丁亏了,和他有着20多年交情的老严第一个登门提建议,建议在五倍子林下改种黄精、淫羊藿和天麻等喜阴的品种。黄精和淫羊藿,药食同源,可以上到餐桌,前景好,而且还有大型药企和五峰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价格稳定,不愁卖;天麻,老丁不仅有种植经验,而且还可以尝试对环境友好的新种法。传统种天麻要一年半的时间,利用废弃的五倍子树枝做代料种天麻,半年多就能收获。今年干旱,老丁在五倍子林下种的天麻,长势喜人,收成也不错。林下种药30多亩,老丁保守估算,五倍子加中药材,每亩收入在一万多元。

林下套种,融合发展,和老丁一样尝到了甜头的种植户们,在继续琢磨着五倍子林还有哪些产业潜力可以挖掘呢?36岁的周家红是位“养蜂达人”,然而7年前,从城市返乡的小周是个对养蜂技术一窍不通的“小白”。当时看到乡亲们养蜂,收入还不错,小周贷款6万元,买了60箱中蜂,在五倍子林中养殖。一开始,小周和蜂农们并不顺利。原来倍农们为了让五倍子果结出更多的果,需要经常打顶,但打顶后蜜蜂便无处采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严高红专门拿出一片五倍子林做试验,发现打顶后五倍子树能二次发芽,长出更多的枝干开花。养蜂第一年,小周净赚4万多块钱。现在,年收入40多万,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300多户村民养蜂2700多箱,主打有杀菌、收敛等药用价值的高端五倍子蜜。

绿水青山带笑颜 绿色发展谱新篇

如今,五峰县有了12个五倍子专业合作社,在200多个种植大户的带动下,2000多个散户利用林间闲地、荒山荒坡,种五倍子、中药材和养蜂。“林药蜂”立体种养模式,亩产年均收益近万元,农户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山清水秀的家。跟五倍子打了30年交道,老严热情不减当年,继续在山间林地里奔走着、探索着,投身五倍子产业。带着乡亲们吃生态饭、过上好日子,是老严最初、也是最大的梦想。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价值。五峰县在舍与得之间,勇敢抉择,守护了绿色家园。他们一点点摸索,一步步探索,终于涅槃重生,把荒山荒坡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林海。这片林海充满希望,也金光熠熠,未来,它会成为新引擎,带领五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