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凤: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是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执政的70多年里,党缔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为人类政党发展史上长期有效执政的典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P26 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战略议题。“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话语体系创新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该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建设任务的重大变化,而且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政党自信,亟须予以学理阐释和理论提升。本文试图在中国共产党自身话语谱系的演变脉络中探寻“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场逻辑,并在系统总结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勾勒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路径。

一、在中国共产党话语谱系的演变脉络中理解“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不仅是事关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是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在中国共产党自身百年话语谱系的演变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长期执政都不是新概念。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标识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长期执政彰显着中国共产党身处的历史方位、履行的制度角色和肩负的使命责任,二者的有机结合更加精准地展现了新时代百年大党的独特风采。要准确理解“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场逻辑,我们需要进入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话语情境中,探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到“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话语演变的基本脉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寻自身的独特定位,相继提出过“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党”“马克思主义的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创新性话语。党的一大制定的纲领,对党的基本任务、奋斗目标等作了规定,公开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2]P133。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进一步提出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因而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2]P162。在1927年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提出党除了要成为“真正群众的党”外,还“应该变成波尔札维克的党,在思想上如此,在组织的原则和实际上也是如此”[3]P207,强调了党的性质,明确要着重从思想上、组织上建设党,初步明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4]P602,并将之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5]P1093,并认为理论和实践密切地相结合、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建立时起,“就是一个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而在最坚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党”[6]P315,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体系,具体包括“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6]P317,“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了的,有了自己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6]P320,“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完全新式的政党”[6]P32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党”[6]P329,“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6]P330-331 等。在这个阶段,虽然党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我们党的纲领和政策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同时,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铁的纪律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锤炼下,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得到了思想上的彻底改造,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使我们党依然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典型特质。党充分汲取经验教训,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持续改进自身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逐渐成为一个广大群众性的、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执政的党,这是党所处历史方位的重大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阶段,“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执政的党”等全新的话语概念开始出现。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进行初步总结和全面探索的标志。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7]P114,“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7]P115。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在人民群众具有很高的威信”[8]P263,并指出党领导国家政权后,党内贪污腐化、违法乱纪、道德堕落的现象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必须坚决制止这种现象。邓小平则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9]P214,同时,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具体包括部分党员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党组织和党员面临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的骄傲自满情绪等方面。然而,由于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基本问题理论认识的理性化程度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党的建设具体实践均出现过明显偏差和失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提出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10]。这个建党纲领虽然坚持了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建党原则,但它特别突出阶级斗争,把已经执掌全国政权的党仅仅作为对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组织,把领导阶级斗争视为执政党的唯一任务,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整体而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挑战,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坚决惩治腐败,党的执政意识明显增强,党的纯洁性和全党的团结性得以延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以保持,初步积累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伴随着执政党建设目标的适应性调整,相继提出了“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涵。邓小平在总结党的自身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指出:“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11]P205,并开始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1]P276 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鲜活的实践探索。党的十二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2]P39-40,邓小平继而指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3]P39,“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主旨词鲜明反映了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正确政治方向的强调。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4]P4,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5]P43。党的十六大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有全新表述,强调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16]P536,“长期执政”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标识性概念。随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即“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7]P5,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之中。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8]P652,集中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鲜明品格、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党的十八大则从党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9]P653-654 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既表明了党作为我国唯一而法定的执政党的制度角色,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意识,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坚定党的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诸多颇具原创性的党建话语体系创新。习近平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如纪律严明、坚守人民立场、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高度集中统一等,强调“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0]P386,“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21]P43,“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21]P62,“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21]P151,“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1]P157,“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1]P189。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2]P48,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更具时代性的阐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23],更加彰显全球化时代百年大党的国际形象,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随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首次提出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凸显其长期执政的法定地位和制度角色,更为准确地描述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有利于增强党的长期执政意识和化解各种执政风险的能力。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到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再到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身份定位日益清晰而坚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是具有显著的理论优势和政治优势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工具,既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也具有政治革命和改造社会的雄心抱负。但是,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想,在现实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都是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些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并不具备实现人人直接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条件,而是由这些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代表人民执政,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话语变迁脉络中找到了更为精准的制度身份和角色定位。

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

在党的百年发展史中,我们党坚持正确党史观,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始终将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传统视为弥足珍贵的执政资源予以开发、激活和弘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17]P4-5,从指导思想、基本制度、第一要务、党群联系、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和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曲青山则将“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24]P4-13 视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质,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要顺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新型革命政党,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5]P413。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其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其指导思想始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且具有利益代表的超越性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26]P314。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始终掌握着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监督管理,强化党员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党性修养,用共产主义道德和党的优良作风滋养和升华党员的思想境界,彰显党员群体强大的人格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具有严格纪律的现代政党,其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27]P835。我们党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正是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才得以不断巩固其长期执政地位,提升其执政效能。另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扎根社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紧密团结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获得生机或活力,即“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28]P646。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脱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政治风险。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全面执政和长期执政时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形成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努力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P8。从全面执政以来,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超越,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二,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捍卫人民民主专政,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的论证,不仅包括资产阶级反抗的凶猛性和国际资本力量的强大,而且包括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28]P135。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于动态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和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和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立足于中国实际,构想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独特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设蓝图。毛泽东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29]P1475。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和选举权,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协商和说服的方法而非强迫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敌对的反动阶级而言,则实施专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们的国体,成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3],“为人民谋利益”成为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和永恒目标。党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以此厚植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政治基础。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同样,坚持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确保国家权力整体上由人民掌握,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正确政治方向和根本政治保证。

第三,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长期执政的科学化水平,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性工程。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根本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17]P3。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改革发展稳定实际成果检验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是我们党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六大首次正式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五种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战略布局中,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创新和突破,从提高领导干部个体执政能力向提升全党执政能力的转变,以及从党的建设的一项任务向重点任务、再从重点任务向党的建设整体工程的主线的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成效卓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迫切需要一个具备强大领导力和执政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执政规律,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更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优化执政方式和巩固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奠定了坚实基础。始终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定位为党执政后的根本性建设,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历史经验。

第四,不断规范党的执政行为,持续提升制度治党水平,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遵循。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是评价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指出:“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30]P201 我国宪法确认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持依宪治国和依法执政,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自觉把党的执政活动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夯实了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和各方面的法律基础,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行为法治化水平,确保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并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六个方面就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做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供了更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保障。我们加快形成了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截至2021年7月1日,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615部[31],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有力夯实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制度基础。

第五,理顺和规范党政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性工程。在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执政党建设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在人类政党谱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种独特类型的存在,“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32]P299。基于先有中国共产党、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特历史逻辑,我们党是一个兼具领导和执政双重制度功能的领导型执政党。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有效和长期执政的政治前提,长期执政则是实现有效领导的政治基础[33]。在大党治大国的政治格局下,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政党主导的鲜明特征,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共生演化,构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提出的,“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20]P105。但在具体实践中,一元化领导体制容易导致党组织深度“嵌入”政权结构充当直接执行者,最终形成党政不分或以党代政的体制弊端,反而弱化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邓小平就曾强调:“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11]P365。党政关系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简单讲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22]P168。我们党要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理顺和规范党政关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改革和优化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制机制,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同时,党和国家机构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载体,通过机构改革使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优化协同高效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突破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科学设置党和国家机构体系并合理配置其职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新时代以来,我们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实现执政党自身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相互增强和有机互动的格局,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历史经验。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勇于善于自我革命,确保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肌体健康和坚强有力。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对党的肌体健康造成侵害。始终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境界,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P70 我们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整风和党内教育,着力解决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问题。1951年下半年到1954年春的整党运动,总数为650多万的党员中共有41万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1983年到1987年的整党运动中,开除党籍的有近3.39万人,不予登记的有9万人,缓期登记的有14.5万余人,受到留党察看、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党内受到严重警告、警告等党纪处分的有18.4万余。从党的十八大到2021年5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08.9万人,其中中管干部453人;共予以党纪政纪处分374.2万人[34]P68。我们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化政治巡视和强化政治监督,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深刻认识到“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1]P32。党始终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作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举措,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革命的质量和境界大幅提升,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探索出一条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经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转型和发展,同时兼具二者的双重特性。当然,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角色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适应现代化发展和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新要求,又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尤其不能与百年大党的传统相对立。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三、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路径

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是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继承式发展和守正式创新的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而且需要继承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首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与否的标志,不仅在于是否始终不渝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更在于是否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政党,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理论支撑。习近平反复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21]P66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政党,理论创新是制度、政策和实践创新的思想前提,理论创新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源于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P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优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观教育人民,凝聚起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不断夯实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

其次,优化党的价值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持续提升党的执政体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在现代政党的执政逻辑中,政党是国家和社会有效联系的中介机制,作为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执政党只有赢得社会和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政治支持,才能掌握国家政权。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有效运行国家政权,就必须有合理的价值体系、优良的战略体系、科学的政策体系等构成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执政体系,主干是执政党本身,其生长的土壤则是社会和国家,执政绩效和水平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共同因素决定的。因此,协调政党与社会关系是基础,合法有效地掌握国家政权是目的,而建设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党则是关键[35]P123。为了建设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党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族精神,主导时代风尚,不断提高党领导和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持续巩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心理和思想道德基础。在战略体系方面,党需要全面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外,党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势,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超越和破解“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开放,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中,党需要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科学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战略,合理完善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的规划体系,在长期的政策目标和广泛的政策试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党的政策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当然,为了有效贯彻实施党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合格的干部队伍、协调的党政关系以及和谐的党际关系等支撑性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化党的价值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持续提升党的执政体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重点。

再次,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根本在于其强大的政党能力,而强大政党能力则在于持续推进高质量党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独特优势。因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其政治指南针作用,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心环节。组织属性是现代政党的首要维度,执政党自身组织体系的完备性与严密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有效执政的首要前提。现代社会既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又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强大的组织动员力既是其独特优势,也是其执政有效性的有力保证。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密组织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化和专业化水平,切实在领导工作实践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制度建设是新时代高质量党建的根本方略。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实现政党治理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党委会制度、党组制度、纪律监察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督导制度、党管干部和选贤任能制度、党领导人大和政府的制度、党对人民军队实施绝对领导的制度、党领导经济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党对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社会组织的领导制度等,不断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持续提升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也是兴党强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方针,自我革命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纠偏、自我完善、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有效机制。党要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进党内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主基调长期牢固坚持下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在高质量党建、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最后,高度重视新技术革命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带来的风险挑战,着力提升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以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并在很大程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断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当前有效治理超大规模政党的重要力量,成为提高世界各国政党能力的新引擎。习近平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2]P31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切实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视为影响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变量。党要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上升到事关执政安全、政治安全和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克服全党的“本领恐慌”,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22]P308-309,将网络话语权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纳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布局之中。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水平,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议题。随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遭遇多重发展和治理危机,党要精准捕捉各种重大风险信号,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和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提高风险预警识别能力,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提升党有效驾驭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号召“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P72。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活力、能有效驾驭错综复杂的执政环境和现代化变革浪潮的根本和关键。在党的百年发展史中,党积累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中,党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增强党的执政体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提升党的建设创新举措的回应性和调适性,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唐皇凤:武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