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掌握核心技术才有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记者:科技自立自强,为何要反复强调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李雪松: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当前我国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不掌握核心技术,迟早会被别人“卡脖子”,国之重器不立足于自身,容易动摇发展的根基。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核心技术,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是否掌握核心技术不仅影响全球产业布局,更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放眼全球,在历次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把攻克核心技术作为不二的战略选择;信息化时代,各国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要想真正成为现代化强国,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越。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畅通经济循环。新动能首先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不但能解决被别人“卡脖子”问题,更能产生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催生和培育出新兴产业,创造出新的需求,并且能够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行业层面,一些产业链的部分关键环节依赖国外供给,存在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在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我国在通信设备、高铁、核电等领域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聚焦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开展研发攻关。

记者:结合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形势任务,如何理解这种“刻不容缓”?

李雪松:形势逼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当前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事关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和关键领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刻不容缓,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挑战逼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而我国还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等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在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中,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难点。

使命逼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对这份庄严使命,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在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这条道路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充分肯定了湖北在科技自立自强上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立足自身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作为科教大省的湖北,应当如何担起“率先实现突破”的责任?

李雪松:湖北是科教大省、制造业重地,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用链条较为完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湖北要担起“率先实现突破”的责任。

要下好“先手棋”。“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搞清楚。加强基础研究,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核心所在。湖北应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要激活“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源头活水”。湖北科技人力资源丰富,应当建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平台,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引育一批诺奖得主、院士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完善人才引进的特殊机制和绿色通道;探索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相关专业学科建设。

要凝聚“八方之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北路径,推进“揭榜挂帅”“赛马”等创新攻关改革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培育壮大高科技优势产业集群;加大科创基础设施、数据库、人才库、企业库等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打造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要改革科技体制。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一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贸易以及科技项目、基地、人才、评价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以适当形式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二是完善科创企业动态信用及征信体系,提高研发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和税收优惠,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机制和全覆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三是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破五唯”立新标,创造良好科研生态。

(李雪松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