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虎:小议“谁家孩子谁家抱”

“谁家孩子谁家抱”是我国谚语,比喻谁做的事谁承担责任。在工作中,这句话主要是强调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职能明确、责任清晰,应当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谁家孩子谁家抱”,其实就是厘清职责边界,解决职能交叉、职责重叠、权责不清等问题。但是“谁家孩子谁家抱”也不能绝对化,仅仅满足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远远不够。

譬如,有些工作看起来是局部,实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些关乎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涉及面广、程序复杂、任务艰巨,不是一分了之那么简单;还有些工作需要几个相关单位一起抓、共同管,形成合力。这些工作,非“齐抓共管”不能够完成。

如果只讲“谁家孩子谁家抱”而不讲齐抓共管,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各管各的、“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情况,对于交叉地带或者繁难事务,可能会“慢半拍”甚至谁也不管。这无疑是不利于干好工作的,也不是我们应有的工作作风。

齐抓共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全面领导的体现方式。无论是经历重大考验,还是日常的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我们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具有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和群众共同参与的体制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一定是协同协力而不是各行其是的,一定是共同担当而不是责任分化的。齐抓共管建立在各方主体履其职、担其责的基础上,主体职责的承担要有利于而不能妨碍齐抓共管,每个“各”要体现“齐”的行动、形成“共”的力量。

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好改革发展治理工作,既要各方切实担起责任,“抱孩子”不犹豫;又要在一盘棋下行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