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献平:课堂教学应凸显人文情怀

“双减”政策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关心,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主要以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人文关怀、情感互动等表现出来。

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堂上意识并体验到知识学习对国家、社会和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充分发挥不同课程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重视针对知识技能学习进行目的性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学习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它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价值;要随时关注学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有着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这样,学生的知识学习才有目标,课堂教学才有方向。

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堂上感受和体验到人文关怀。只有基于人文关怀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才能让知识“活化”,让理性丰满。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表达恰当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将知识与“人”的故事结合进行传授,如核物理与邓稼先、地质学与李四光、镭与居里夫妇等。知识学习只有与活生生的“人”联系在一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双减”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设法让知识“活”起来。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师生对话及情感互动所带来的愉悦和享受。随着教育普及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一个人可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有限的生命会有很长时间在各种课堂上度过。学生课堂上的生命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命质量。但“双减”之前,校内外的课堂被讲授、灌输、解题、记忆占据大部分时间,突出了应考知识掌握,却丧失了课堂应有的生命活力。因此,“双减”之下,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让课堂焕发生命光彩。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应是平等的、自由的、愉快的;互动双方应是相互倾听、吸引、包容的关系,师生之间应相互接纳和分享。师生是学习共同体,不能教师唱“独角戏”,也不能一部分学生是互动的“主角”,另一部分学生成为“配角”。

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故事,融入自己的情绪,使课堂充满激情,用激情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并从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期待,从而使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接纳。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以真诚、热情、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倾听他们的心声,还应抱着尊重、信任、欣赏的姿态做他们的朋友和知音。

作者:史献平(南京开放大学教授、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