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2011,湖北黄安(红安)人,“发展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1945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联合国亚远经济委员会顾问兼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产业革命”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名人推荐

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培刚·张。

--霍利斯·钱纳里教授(HollisChenery),世界银行

他(张培刚教授)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条模式。

--厉以宁教授,北京大学

当我得悉培刚同志的论文于1947年获得“威尔士奖”的时候,我觉得十分高兴。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跻身于哈佛大学经济系论文最高荣誉奖得主的行列。它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新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开先河的著作。

--陈岱孙教授,北京大学

我们经济学界把他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我觉得至少应该是这样。(20世纪)50年代我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在老师给的参考书目中,我意外发现了有一本是中国人张培刚写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本,那是唯一的一本中国人写的书,这是很不寻常的。

--高鸿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20世纪)80年代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学者第二次去到美国,当时邀请我的是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艾玛.阿德曼(IrmaAdelman)教授。我到美国后,在伯克利社科分馆找到了《农业与工业化》英文书,我就把这本书给她看,阿德曼非常感慨地对我讲,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发展经济学,这本书得到了她的肯定。所以这本书在国外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也得到了现代学术界的承认。这都不是传说,我自己是历史的见证人。

--谭崇台教授,武汉大学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应该有机会迎来一个中国经济学的大师在世界上辈出的时代的来临。但是,要掌握这个时代,我们有很多地方应该跟张培老来学习。

--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学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或者像今天的政治局那样,请张培刚先生讲几课,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在五十年代实际上,南有张培刚先生,北有马寅初先生,他们俩都对中国的发展我称之为做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

--胡鞍钢教授,清华大学

编辑推荐

本书获得哈佛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并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MichaelFisher)曾盛赞,该书是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本书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著作。著名学者梁小民认为,张培刚在本书中主张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部分,要求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而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观点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更具前瞻性。对于我们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仍有借鉴意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二、所谓农业与工业的平衡

三、农业国与工业国的经济关系

四、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几点讨论

附录(一)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上架建议

经济/经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