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慧:找准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的发力点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等多名专家和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组成的荆门调研团队,围绕“荆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荆楚科创城战略研究”主题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总结荆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的成就、经验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版刊发的是课题组调研报告的摘要。

荆门是湖北中部中心城市,地处荆楚文化发祥地,有良好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基础,也有“中国农谷”美誉,连续7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进一步推进的目标。荆门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宝贵的“机遇窗口”,为荆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强化优势+弱化劣势”,解放思想高位谋划荆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

明确科创城市定位,变后进为先进。荆门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决策部署,为转变传统产业较强、新兴产业薄弱的局面,于2018年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2021年提出建设荆楚科创城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荆楚科创城。发布《荆楚科创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明确核心区、协同区与辐射区的空间布局,对荆楚科创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全力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给出了科技创新城市战略体制机制的荆门方案。荆门在未来的科技创新城市建设中,要全面总结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明确高质量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目标,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效能,加速落实各项战略规划,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汇聚优势资源力量,变劣势为优势。荆门要树立“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理念,将空间资源、机会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等更多地汇聚到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其一,弥补当前交通的劣势,把握“荆楚门户”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信息平台建设,助力科创资源流入和科创成果转化,深化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纽带作用,强化项目支撑。其二,弥补科创资源欠缺的劣势,扩大国家、省、市三级政策优势。深度对接落实国家、湖北相关政策,打造“政策变现高地”。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地方政策制定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其三,弥补科创活力不足的劣势,营造科创环境优势。深入挖掘荆门科创模范、荆门科技创新革命性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荆门文化精神,通过拍摄纪录片、宣传片等讲好科创故事,营造崇尚创新、敢于创新的科技创新氛围。

明确“市场活力+政府定力+技术动力”的创新模式,实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创新科技相融合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激发市场活力。荆门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以及产业链“强链”延伸工程,分级分类培育科技型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基本形成“7大产业+12条产业链”发展格局。以动力电池产业链为例,亿纬动力是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之一,正投资460多亿元在荆建设动力储能产业园;格林美是采用废旧电池和废弃钴镍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企业,是荆门乃至湖北最具高新科技、生态环保、经济潜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之一。荆门要抓住时代和产业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格林美荆楚科创城离岸(光谷)中心项目和以亿纬动力为龙头的荆门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园项目,推动“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电芯制造—废旧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塑造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有机统一。打造华中新能源动力电池之都,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以更大更强的优势走向全国和全世界。

完善政策支持环境,持续提供政府定力。荆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创新活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服务零收费,致力打造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保障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保障荆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科技带动公共服务全面升级,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优良的健康服务、更丰富的文体活动、更亮丽的城乡风貌,以科技创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满足全体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合力攻关高新技术,加快输出科技动力。借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积极创新科技,促进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荆门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65项,2020年全市累计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达10.3亿元。但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校企协同合作程度不高、科技服务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和效益。面向未来,可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在搭建科技研发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等方面合作,打破校企合作信息壁垒,疏通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堵点。

实现“人才+文化+科技”三大创新核心要素深度融合,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依靠人才提高创新发展实力。荆门连续十年实施招硕引博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专业硕博人才上千人。但目前荆门本地科教资源有限,引进外地人才存在引进难、留住难、集聚难等问题。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引进人才、如何留住人才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总结人才工作经验、明晰人才工作痛点,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人才战略。同时,制定差异化、出击型人才战略,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一方面,挖掘“荆益求精”精神,明确在研发、经营管理、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如设置“招才引智大使”“蓝领行动计划”等;另一方面,做好荆门籍在外大学生的人才工作,出台个性化优惠政策,如设立“荆门学子回乡创业基金”等。建立“荆门科技创新综合研究院”加强校企合作,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科技创新生态吸引高层次硕博人才。

文化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借助文化打造创新发展名片。一方面,依托文化底蕴厚植科技创新,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如位于辐射区的屈家岭管理区的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位于辐射区的沙洋县的郭店楚简,是在学术文化界颇具盛名的品牌,引领着中华典籍研究和简帛文化研究。可以让传统文化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彰显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义,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如可以举办文化科技节,将屈家岭文化元素、楚文化元素融入到科技创新产品中,提升科技创新产品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将科技创新应用于文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开展针对荆门独有的楚文化、三国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管理、VR/AR虚拟制作、智能创作等文化生产技术研发,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通过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培植创业、创新、人文、活力、开放的荆门科技创新精神。

(执笔人:董慧,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