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契合之处,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将文化创新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传统文化、技艺在媒体上热度持续上升。央视的文物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运动捕捉技术使文物变得生动活泼,还能与观众对话,传递思想与精神;《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极具创意地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今年,河南卫视更是异军突起,在端午、七夕、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打造了一系列现象级节目,从灵动曼妙的《唐宫夜宴》,到飘若惊鸿的水下洛神舞《祈》,再到中秋月圆之夜从《瑞鹤图》中飞出来的《鹤兮归来舞》,为日渐走入审美疲劳的晚会注入了全新的形式和传统文化隽永的内涵。这些深受人民群众好评的节目说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天然的亲近感、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非格格不入,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能使传统文化获得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能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首先,要“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遥远符号,这个“活”字,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指明了方向。灵活运用文物、遗产、典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各文化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让这些文化承载者重新进入到公众视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在技术创新空间中走近文化,使文化不再是冰冷玻璃展柜后的“物”,而变成审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精神的震撼。此外,基于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加入了时尚新奇的创意与设计,传承着大国匠心,这些带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则真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解读和转化古老传统,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意的开发,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发掘文物中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在为人们带来新鲜的体验同时,能够使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体可感,使人们的文化自信自然增长。

其次,要“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统文化要连接到现代生活,必须通过创新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文化生活需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成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注重人体自身的整全与协调,注重群体的情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坚持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用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因地因时制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打造为实用美观的产品,为经济上提供新的增长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精神,对文化符号、文化元素的发掘,能够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注重节庆、礼仪、社群生活,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社会风俗,可以为日益疏离的现代人生活提供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后,要有“魂”,坚守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有不同的层次,在学术、艺术、技艺之上,还包含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更有民族精神的层面,即体现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之处。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链接到现代生活,就必须重视教育和广阔的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国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如“仁、义、礼、智、信”等德行,通过现代阐释和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精神资源,也能切实转化为百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践履准则。此外,中国的道家思想重视“生命关怀”,强调敬畏生命、养护生命、超越生命,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智慧。抗疫期间,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党员干部、志愿者、广大市民,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基因中的“舍生取义”精神。总之,在最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中,贯彻中华传统美德、阐发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可以为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添加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根源的音符。

概言之,要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必须借助新科技、新媒体,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实现新创意、创造新体验,使传统文化“活”起来,使人们真正喜爱、自发认同传统文化,自觉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文化自信。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与现代不是断裂的和陌生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艺术品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芒,使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