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馨教授:一生奉献心向党,德艺双馨育人才

献了青春献白发,甘洒余辉映朝阳。在各地,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心底无私的奉献者:人生壮年,他们在各条战线上意气风发,用真诚与执着,谱写了人生的华章;花甲之年,他们又用熠熠夕阳的余晖贡献丹诚,用激情与责任,温暖着祖国的花朵和希望。他们就是由各地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队伍。在关心下一代成长过程中,“五老”队伍虽已年逾古稀,但激情依旧,责任不减,充分发挥自身余热,为年轻同志照亮一条健康成长之路。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采访小组有幸采访到了著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教授。赵德馨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活跃于史坛,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经济史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研究成果之丰硕,研究领域之广阔,在经济史学界罕见其匹。

采访小组与赵教授见面后,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且安置好设备,便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赵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当中,老师一直精神抖擞,详细的叙述了他早年时期的科研经历和与经济史的故事。

重温求学记忆,传承科研精神

赵教授在采访中说道:“我的经历是很特殊的,现代青年人是难理解的。”

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需要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赵教授在1949年考取了中原大学——一所为国家服务的革命大学,从此便开始了漫漫求学科研长路。当时国内重视研究赶超思想的知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中共党史等,教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爱国主义情怀,在培训结束后组织让教授留下来当辅导干部,教授毫不犹豫的答应并将一腔热情倾注到了科研工作中。

追忆起往事,教授的思绪犹如车轮一样向前延伸。赵教授在合作系毕业后被调到研究处当研究生,教授调侃道:“名义上是去当研究生,有专业合作经济学,有方向,有合作社的理论和历史,但是没有导师,全靠自学;而且马上就有了教学任务——去教授合作社理论课程。”赵老师主讲中国的合作社的理论和历史,但没有教材辅以备课,因此教授到处奔波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自己钻研编写教学大纲进行备课。“这个教学大纲很是受欢迎,当时不仅我们学校用,中国人民大学也使用。”在备课的同时,教授还编写了《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并且在《经济学周报》进行发表,备受好评。

古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而赵教授是“早为人师”。赵教授在20岁时走向了讲台,经过了教学期间的摸爬滚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基础并且勇于探索研究,填补了我国建国初期学术空白。

漫漫科研之路,立志报效祖国

教授回忆道,研究经济史并非初愿,但由于组织需要,他就认真去做。教授坚持不懈的学习经济史,赵教授编写的教材,也是他的第一本书不仅为国家解决了缺乏教材的困境,而且这一教材很快地传到了香港、台湾、美国、日本等,作为当地学生学习的教材。可见教授的书籍影响力十分大,不断的推进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外学术的交流。

在当今经济学界,有三部标志性的中国经济史著作:严中平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吴承明、许涤新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还有一本就是赵教授的《中国经济通史》,这三部著作是中国经济史学的里程碑。

赵教授在任职期间不仅努力地将中国的整体学术水平提升到一个台阶,而且所编写的教材在国内外声誉鹤起,为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传承五老基因,汲取前进力量

赵教授秉着开阔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常常教导青年学者,只有正确的科研态度,才能不断地推进我国学术的建设。“现在的学生大都很浮躁,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科研态度,一定要学习很多理论,没有理论就不能分析;没有资料就不能求真。我搞的是国民经济史,不仅要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理论,还要懂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因此学术研究需要很广博的知识面。”教授告诫青年学者研究工作是求真知的过程,需要艰苦的创造性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我一直的想法就是:50岁之前看书想问题,50岁以后写书。所以可以看我的著作大部分都是在我50岁以后出版的。我现在编撰《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这些资料从1961年就开始搜集、实地考察”。赵教授深知青年是国之未来,社稷之栋梁,教授每次都不厌其烦的教导青年学者一定要为中国教育学术的发展奉献心力,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历史以个人回忆的方式呈现于眼前时,它便不再是词条里的年表或者是黑白的照片那般令人感到遥远。相反地,它与我们平常所见如此之相像,变得可触摸,可以感受了。但它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虽然可以理解,却再也不可能发生了。在与老教授的对话中,我们逐渐对教授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在脑海中勾画出那个年代学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当教授用颤颤巍巍的双手举起书本看书时,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作为我国经济史研究的执牛耳者,半个多世纪以来,赵教授一直保持着虚怀若谷、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并且在86岁的高龄依然从事着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这种治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学术追求,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教授用行动向我们证明:活到老,学到老的科研精神,感念于心的是那只问初心、坚守理想信念的力量。他忠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真理和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而奋斗的情怀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铁肩担道义,不断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