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邬阳乡的幸福密码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擘画了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新框架和新思路。然而,乡风文明建设是如何在中国的乡土大地上落地落实?它又是如何为乡村振兴凝心筑魂?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理论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24期:邬阳乡的幸福密码。一起探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邬阳乡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红色沃土探寻致富之路  有机茶叶帮助产业转型

邬阳乡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偏远的一个小乡镇,它与宜昌市五峰县接壤,又与州内巴东、建始交界,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并且诞生了民族英雄陈连升,享有“连升故里”“红色沃土”的美誉。但这里相对闭塞的环境,不仅阻隔了老百姓致富的门路,村民间的矛盾纠纷也曾时有发生。

外乡人黄思祥十年前随妻子来到了邬阳乡,靠岳母分的2亩茶园,搭起茅棚维持生计,成为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邬阳人以茶为生,全乡每3亩地就有2亩是种茶。但传统的茶叶生产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入,部分村民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精神上的贫困同样让人揪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13年起,大山里开展了种植有机茶的产业转型。在乡村两级党组织带动下,党员率先进行种植示范。另外,还请来了农技人员到田间指导。对于黄思祥,驻村干部更是多次登门做思想工作,宣讲国家好政策,传授种茶新知识。黄思祥种茶怕麻烦,村干部和小组长就轮流督促鼓励他,还联系茶业公司与他结对帮扶,为他谋出路。慢慢地,黄思祥种茶的兴致越来越高。不到一年,他就甩掉了“贫困帽子”。

有机茶产业为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四千元,让越来越多像黄思祥这样的村民,在家里唱着山歌、种着茶赚着钱。扶贫先扶志,致富先强心,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补齐了部分群众的“精神短板”,挺起了贫困群众的“精神脊梁”。


村规民约立下去  文明新风树起来

茶农肖英菊,也是邬阳村的一名小组长。当年推广有机茶种植的时候,她所在的小组被村里列为创建有机茶的示范基地。全域有机,环保是关键,如何让村民再也不用农药化肥、自觉养成环保意识?犯难的肖英菊和村民们找到了村干部,经过大伙多次讨论协商,决定从村规民约的制定上想办法。

在邬阳,什么事儿能做,什么事儿不能做,什么事儿要提倡,什么事儿要改变,这些都可以写进村规民约。制定者是村民,约束的是村民自己,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对环境卫生差、以及不遵守有机种植的行为进行批评劝说,屡教不改者给予通报警示。就这样,蕴含在文明乡风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村规民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如今在邬阳,从红白喜事、人情吃请,到村民的纠纷调解,都被一一写进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摒弃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典型榜样引领示范  培育村民良好家风

每到月末,深山里偏僻的村组门口,就会迎来一辆收山货的小货车。五年来,小货车风雨无阻,让村民们不愁销路。小货车的主人,是村民朱永翠。作为当地家风模范的典型,朱永翠家庭曾获得过“全国最美家庭”。可她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路走来并不顺当,丈夫多病,婆婆年迈,自己三次下岗,但一家人风雨同舟,从没有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

2005年,朱永翠开始自己创业。家和万事兴,企业越做越大的她,还把良好家风融入了企业文化,传递给公司员工。汗水铺就致富路,朱永翠更用真情回报乡亲,资助贫困学子上大学,为困难家庭“输血”“造血”,她与四个村206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并长期为他们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她还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建立了有机茶、辣椒等基地,为乡亲们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好家风”涵养好民风,促进好乡风。在邬阳,像朱永翠这样的最美典型,共有近100名。通过每年举行最美评比,让村民“行有榜样,学有示范”,实现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群众自强不息、勤俭持家、扶贫济困,培育向上向善的好民风。大山深处,和美乡风扑面而来。

精神建设推动良好家风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召唤下,无数共产党员、各界社会力量和数千万人民群众,上演了一幕幕同心同向、合力攻坚的壮丽画面。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湖北广大乡村,通过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民富村美的乡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