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静:泄露用户信息,罚款450万能否长点记性?

脱口秀演员池子账户交易信息被中信银行泄露一事,再起波澜。继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之后,3月19日,银保监会再次公布处罚决定——对中信银行罚款450万元。

信息泄露的痛点,大众深有感触。学生刚报名考试,辅导机构就开始打电话;小孩刚刚出世,月子中心的短信就纷至沓来;上网购物,电商会根据顾客的浏览记录发送广告;刚刚购买了新房,装修公司就开始推销……诸如此类的信息轰炸让大众不堪其扰,仿佛只要一注册会员,自己就变成了“透明人”。

比信息泄露更可怕的是,有一些企业直接以攫取个人信息作为业务,再将用户信息当做“商品”售卖。曾有报道,花3.8元就能购得长达33页的个人信息报告,其中包含了通话记录、出行记录、消费记录和人脉关系,甚至还有针对个人习惯的量化分析。不难推断,这份报告的背后,有多少公司对个人信息垂涎欲滴,又有多少企业毫无顾忌地“出卖”用户信息。

一面有企业“竭泽而渔”般搜刮,一面有企业贪得无厌地购买,在企业与企业的利益交换间,个人的基础信息、人脉关系、行为好恶被“透视”得一览无余,用户成为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实际买单人。这种信息攫取、泄露、售卖的行为,实在过于猖獗。

现在,中信银行被罚事件释放了一个信号,法律已经为个人信息撑起了保护伞。根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随着法条的落地实施,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得到保护,在监管部门发布的2020年度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中,上海国美电器因向第三方泄露会员信息,被罚款10万元;广西南宁一家房地产公司因为擅自搜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并发送商业性信息被罚款2万元。这些事件给依旧沉迷于收集、售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提了一个醒,尽早停止攫取、泄露用户信息的行为,否则,迟早会受到法律制裁。

希望这次中信银行被罚事件能够让更多企业能认识到,建立起保护用户信息的机制,才是一家企业通向未来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