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镀金的“睡村干部”?来驻村扶贫的他听到村民的误解后……

“第一书记就是上面派下来‘镀金’的,究竟下来干啥?他会干啥?他能干啥?怕不是一个‘睡村干部’吧?”

在大山村,干不出点实事,当地老百姓就会这样称呼派驻的干部——‘睡村干部’。

初到村里时,张卫常听到群众这样议论自己。这些话像一根针一样扎在张卫的神经上,不断鞭策着他履职尽责,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用真心换群众真情,用实干赢群众信任和认可。通过努力,张卫用行动回应了自己不是来“镀金”的“睡村干部”,而是一名脚踏实地的脱贫干部。

“要想富,先修路”

张卫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于2018年3月被派驻到大方县江镇大山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

走访群众

刚到大山村的张卫,白天与其他派驻到该村的干部一起进组入户走访,晚上回来,大家都很沉闷,因为他们走访发现了该村真实的贫困程度——有着33个村民组的大山村,很多村寨的路不通、环境卫生差、手机没信号……

这个村,有着太多沉疴宿疾等着解决。

“要想富,先修路”,首先要解决的是路的问题。张卫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村关门组的通组路有一段塌方,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随后,他和村支“两委”经过多次实地查看,再三考虑,决定将这段易发生滑坡、塌方的路段改道。

不过,改道的路段虽然不长,却也需要几万元资金,这对财政紧张的大山村来说,无疑是一道难题。为了协调改道所需的资金,张卫一边向原单位打报告说明情况求支援,一边四处走访、组织村民开展改道的前期准备工作,减少资金成本。最终,在张卫积极协调下,村干和群众相互配合,该路段终于成功改道。

以软化硬 他笑了

张卫知道,脱贫攻坚工作不仅要有一股干劲,还需用真心换真情,才能“融化”那些看似“坚硬”的问题。在“补短板”的工作中,因修建通组公路要占用村头王大叔家的院坝和猪圈,他始终不同意修路,当地村委多次协调也没能解决,工程一度停滞不前。

走访后张卫才知道,由于通组路不属于市政工程项目,没有征地和拆迁补偿。如果按原设计进行,必然会给王大叔家造成不小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王大叔坚持要当“钉子户”的原因。

为了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同时也为了王大叔的切身利益,张卫打算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方面,张卫先是多次到王大叔家沟通,向王大叔说明修路的意义,渐渐地,跑的次数多了,张卫成了王大叔家的“常客”,王大叔也把张卫当成了“亲人”,同意支持修路。

另一方面,张卫也绞尽脑汁维护王大叔的利益,最终按照政策为王大叔家申报“三改”、“两硬化”项目指标弥补了一定损失,同时协调砂石、水泥等帮助王大叔家重新修建了圈舍和院坝。

就这样,一个困扰村委多时的“坚硬”问题得到成功化解。

“当圈舍和院坝修建好的那一刻,他看着我笑了,我也笑了……”张卫说道。

张卫坚信,只要时刻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上,一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真情扶贫,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心。

”是党的好政策拯救了我的家庭”

贫困户丁大姐,家住村里海拔最高的山顶之上,垂直落差500余米,每次上下山,来回就要两小时。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带着儿子儿媳外出务工,留下她一人在老家照看孙子和家业。

一天下班后,儿媳的弟弟骑摩托车载着丁大姐的丈夫去买菜,途中出了车祸,其丈夫受伤严重,在医院抢救了十多天还是不幸去世。

一边是失去亲人的痛楚,一边还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走投无路的丁大组要求亲家给予一定的赔偿,双方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就这样,两家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儿子和儿媳为了此事还离了婚。

丁大姐因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身体一蹶不振,家中的老小无人照料,其子只能待在家中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就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十分窘迫。

慰问困难户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卫根据政策第一时间按相关程序将丁大姐家识别进贫困系统,还为其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同时给其儿子儿媳作思想工作,想办法让他们能够破镜重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大姐家现在已搬迁到县城居住,儿子儿媳也已重归于好,现在夫妻俩都到外地务工。张卫每次走访丁大姐家时,她总是激动不已地说:“是党的好政策拯救了我的家庭。”

驻村三年的时间,张卫与全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成功摘掉了大山村的“贫困帽”。现在,大家都把张卫当作自己村里的人,没人再说张卫是下来镀金的“睡村干部”。

“三年间,我与大山村421户贫困户、2245户村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他们早已是我的亲人、朋友,如今,大山村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作为这场战役的参与者,我感到自豪!”

看着村里整洁的道路,张卫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