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静: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下去”

近日,盘龙城遗址考古有了新突破,考古队在杨家湾北坡发现了一座疑似的青铜器墓葬,这个发现进一步确定了杨家湾是盘龙城贵族曾经生活的区域。

因为辐射四方、毗邻中原,3500多年前,盘龙城筑起村落,垒土建城,开启了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几千年沧海桑田,如今,借助着九省通衢、交通枢纽的优势,大武汉联通四海、辐射全球、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起于地理之便,兴于四通八达,流转千年时光,曾经的盘龙城与今日的大武汉仿佛遥相呼应着,“城市之根”在历史的坚持中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一直是考古工作的重心。比如,盘龙城遗址的挖掘,就让我们重新评估了早期的长江流域文明。盘龙城的宫殿和出土的高水平青铜器不仅否定了“商文化不到长江”的说法,还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了中华文明摇篮,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百万年前,中华大地就有人类的起源,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却只有3000多年。20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努力用“大地文书”来填补文字历史留下的空白。我们用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攻破了“中华文明西来说”,用二里头文化、安阳殷墟遗址力证了华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用复原两周城址、长安、洛阳的宫殿、金中都、元大都……论证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向世界昭示了五千年不曾断裂的辉煌文明。

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面对浩瀚磅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今天的华夏儿女有责任扛起历史的使命,续写民族的精神与文脉。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对历史文物的整理阐释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中国历史的科普与宣传,通过让文物“活起来”,助力历史“活下去”。

比如,现在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已经成为了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的不止有遗址和文物,还有别致的景观设计和优质的游客服务,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已然成为文旅结合的样板。再比如,近些年来,一些博物馆借助网络力量,推出了丰富的文创产品,让文物变得更加鲜活。央视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也让更多的观众理解到了文物的珍贵,并自发的加入到学习历史、保护文物的行列。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让历史走出故纸堆,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文化、珍视文物、了解文明,我们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的“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之所以加强考古工作和研究历史,坚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最终目标还是要想让今人更加形象、更加深刻、更加清晰地感悟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脉络,理解中华历史的辉煌灿烂与卓绝不易,领略华夏文明的绵延不断与独特魅力。进而对自己的民族更加了解,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对自己的道路更加坚定,在传承与发扬中砥砺前行,开创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