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丹:脱贫攻坚既要“稳业”更要“稳心”

十堰市郧阳区的“香菇小镇”,是我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5万名易迁户挪出穷窝、集中安置,如何实现生产和生活“蜕变”,如何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香菇小镇”作答的,不仅是一道经济考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易地扶贫搬迁,不等于、也不可能“一搬即富”。“挪穷窝”是第一步,关键还要“换穷业、拔穷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香菇小镇”以香菇命名,但香菇这个产业,既是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群众的种植经验的选择,也是紧跟市场、不断变化的主动调整。从建起单一的香菇产业大棚,到打造开放平台、吸引多家企业落户;从追求单纯的数量目标,到走精品化、深加工之路……“香菇小镇”的产业发展充分说明,产业扶贫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扶贫产业不是天然的低端产业,不是只能“扶着走”不能“自己走”的产业。实事求是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沉下心来把产业做扎实,嗅觉敏锐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守护生态链,扶贫产业才能稳定就业、持续造血,才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

有了就业岗位、有了增收渠道,就够了吗?“香菇小镇”建设和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口脱贫,也意味着深深融入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此心安处是吾乡”。稳得住,在于“稳业”,也在于“稳心”。让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安下心、扎下根,需要新产业,也需要新生活;要让荷包鼓起来,也要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熟人村落”到一个“陌生社区”,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搬家”。引导易迁户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必须紧紧跟上。脱贫攻坚的绣花功夫,既要下在产业发展这样的“硬地方”,也要下在文明习惯培养、社会风气养成更新这样的“软地方”。一切围绕人展开,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加强社区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搬”出摆脱贫困、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好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越是摘帽后的“接力跑”,对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考验、对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越真切、越深入。“香菇小镇”的产业独具特色,但“香菇小镇”的发展启示却是深远的、具有普遍性的。这种在脱贫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探索和经验,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最旺盛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面向小康、接续奋斗的精神最生动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