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巧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星火燎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就湖北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紧迫性。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目前湖北已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武汉片区已形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成雏形;襄阳片区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来讲,与广东、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还存在差距,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支持对全国、全球产业链配套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湖北、武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湖北健康产业集群(中药材种植养殖、医药制造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健康服务业等)发展壮大。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均提早复工复产,加班加点生产与疫情有关的治疗药物、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一些企业甚至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连续生产,以满足受疫情影响地区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同时,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等方面择优遴选项目予以支持。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快实施药物新方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常态化疫情防控看,要充分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疫情防控中的发展潜力,拓展其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范围与效能。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无人机等技术,建立健全以数据为驱动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提高疫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依托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现有优势资源以及研发平台,打破生物医药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壁垒,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防控机制,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与多部门协同能力。

从湖北长期经济发展要求来看,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场景培育,深化相关技术在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和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生物医疗产业结构性改革步伐,健全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企业联合医院、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团队,共享数据,联手开展研发工作。对推动研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机构和个人,研究给予税费减免、荣誉激励等奖励。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科研攻关体系。

依托湖北尤其是武汉的科教优势,优化科技转化机制,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利用率,推动新型产学研合作,打造若干个国家级或具有国际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创新基地,并通过优化金融支持手段,促进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自贸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布局,按照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定位,科学合理安排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完整的垂直产业链分工。充分发挥湖北科教优势,培养、引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促进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领域,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开展股权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前沿研究、科技创新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国产化、区域化进程,壮大我国及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国家各项支持条件下,进一步从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信贷制度、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优化金融支持手段,重点关注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发展,通过上中下游企业联动,建立产业共同体,共同维护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推动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